中國哲學研究生黨支部赴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學習

編輯:劉秀慧 | 信息來源: |日期:2021-06-07

本網訊(通訊員:陳昭君)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為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激勵青年黨員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前行的深厚力量,6月6日上午,中國哲學研究生黨支部黨員同志和入黨積極分子共29人在武漢市辛亥革命博物館開展“黨史學習”主題黨日活動。

辛亥革命博物館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南側,是武漢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在記錄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展館分為晚清中國、革命原起、武昌首義、創建共和、辛亥百年五個部分,生動而深刻地将辛亥革命的曆史故事呈現在支部成員面前。有關辛亥革命的各類珍貴文物、曆史照片、複原的曆史場景,讓支部成員們穿越百年曆史風雲,感悟無數先輩“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凝聚愛國奮鬥的磅礴力量。

行走在辛亥革命博物館中,支部成員對辛亥革命的方方面面有了獨特而深刻的思考。

支部成員周嘉誠說:“在整個展館的參觀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百一十年前那段滄海橫流的英雄歲月裡的艱辛與不易。從那一段革命歲月中,我也感悟到了未曾有過的珍貴之物。從前談辛亥革命,更多的是從其曆史意義發端,以一種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為它賦予價值。但在今天,在辛亥革命博物館中,我看到了許多蠟像,還有滿牆的革命先驅,他們伫立在場館中,仿佛活了過來,用眼睛看着我,我也感受到了跨越百年的凝視。若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最大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那是一個革命黨勁往一處使的年代,不論是同盟會内部的協力,還是民間的群衆運動,都以推翻封建帝制為己任。那個年代的人們,不像我們有上帝視角,知道封建就要滅亡,他們是憑着一腔孤勇,才掀翻了三千年的吃人傳統,帶來了光明與未來。當今時代,同樣需要社會各界擰成一股繩,共克時艱。現在的風險與挑戰兼具内外兩面,擁有多種變形,如果我們喪失了警惕,如果我們變成一盤散沙,那麼社會主義事業也必然難以為繼。隻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中國共産黨為核心,才能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昂首闊步,邁向新的輝煌。”

支部成員王振輝感悟到:“辛醜年西曆六月六日,餘随武大哲院中哲黨支部同仁前往辛亥革命博物館。惠風和暢而幽思不窮。夫吾中華文明雖悠久而深遠,數千年而流行不息,然自秦而下,政統不立,亦有數千載。三代之治,孔孟之道,未嘗一日行于天地之間。清末之時,有識之儒者,睜眼看世界,以三代之治在夫共和。以共和者,乃張個體之權利,而抑專制之荼毒。而辛亥革命,實乃共和之基。辛亥之後,若談專制,乃逆時代之洪流。明辛亥之功,則知今日之共和國,乃非無基。今日之行,餘更知革命之艱辛。革命者“當死而死,當生而生”,身肩道義,浩然之氣充塞天地之間。無此道義與豪情,何以成此開天辟地之大功。雖人或不曰其為儒者,餘亦以為其為儒者。而此等道義與豪情,亦為早期共産黨員所有。常保此德,以鞏固共和,落實共和,或開出更為切實之共和之統,亦為共産黨之不容推卸之責任。故此等道義與豪情,吾輩青年亦不可無。由此道義與豪情,輔以開放之胸懷及恻怛之悲情,則國豈不昌之理,政豈有不興之理,民主共和豈有不行之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銘記曆史,方能更好地開創未來。本次黨史學習活動的成功召開,讓支部成員充分銘記曆史經驗與民族精神,既深入了解到辛亥革命的曆史,同時深刻認識到新時代青年黨員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支部成員也将以更昂揚的面貌不懈努力、銳意進取,為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

分享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