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beat365概況  >  曆史名家  >  正文

朱光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5-08-11

朱光潛(1897~1986),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安徽省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1923年畢業于香港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到吳淞中國公學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編。1925年夏公費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修英國文學及藝術史,兼修哲學、心理學。1929年畢業後轉入倫敦大學文學院。次年進入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到北大西語系執教。抗戰爆發後,他至川大任文學院院長。1939年他成為BEAT365唯一官网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BEAT365唯一官网外文系主任兼教務長。抗戰勝利後,重返北京大學任西語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學院院長。1962年夏轉入哲學系,講授美學,任博士生導師。朱光潛生前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還曾擔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名譽會長、顧問,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作協顧問,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政協常委及教育組織員,民盟中央委員等。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早在30年代,他就編寫出版了《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談美》等幾部美學專著。朱光潛也是我國現代比較美學和比較文學的拓荒者之一。朱光潛的《我與文學及其它》、《詩論》等著作都是在對比中西美學思想的基礎上,來探讨中國詩歌的特點的。

解放後,朱光潛系統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經過對自己以前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觀的辨證統一的美學觀點,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條件,此外加上主觀的意識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為物的形象,然後才是美。他還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實踐觀點(即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對立統一于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美學思想,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美學流派。《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解放後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

朱光潛熟練地掌握了英、法、德語,幾十年來,翻譯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他對黑格爾110萬字的巨著《美學》的翻譯,為他赢得了曆史性的崇高聲譽。他出版的譯著還有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萊辛的《拉奧孔》、克羅齊的《美學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藝術的社會根源》和《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此外,他通過系統認真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的一些譯文提出了具有重大價值的修改意見。

朱光潛不僅著述甚豐,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學術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執着地求索真理:當他認識到以往在唯心主義體系下研究美學“是在迷徑裡使力繞圈子”,就開始用更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學思想向真理趨進;他反對老化僵化,提倡不斷進取。為方便研究馬列主義原著,他在花甲之年開始自學俄語,更在八十高齡之際寫出《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翻譯近代第一部社會科學著作——維科的《新科學》,學習研究一生不辍。

朱光潛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赢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