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通知公告  >  正文

《哲學評論》輯刊征稿啟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3-04-11

為了推進學術建設,促進學術交流,beat365体育官网創辦了學術集刊《哲學評論》。自2001年以來,先後出版10輯,第11輯也即将出版,在境内外哲學共同體内獲得了廣泛認可,并于2012年,進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收錄學術集刊名錄。在beat365体育官网院的大力支持下,本集刊決定,在拓寬稿源、确保發稿質量的前提下,将集刊的出版周期由一年一輯逐漸過渡到一年兩輯,直到穩定在每年四輯為止。為此,特向包括哲學專業工作者、哲學專業在讀學生在内的廣大哲學研究者常年征集稿件。

《哲學評論》倡導對哲學問題和哲學史問題進行原創性研究和文獻性研究,尤其關注對當代哲學問題和中國語境下的比較哲學問題的深入闡發性論文。發表範圍涵蓋包括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倫理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等在内的全部哲學二級學科。同時也歡迎哲學二級學科間的整合研究以及哲學與其他一級學科的交叉研究。

從下一輯(第12輯)起,《哲學評論》拟推出的欄目如下:

1、深度研究論文。每輯發表2-3篇,每篇2.4萬字左右。特别優秀的稿件不得超過5萬字。

2、專題研究論文。每輯發表3-5篇,以相同或相近主題組稿,每篇1萬字左右。

3、一般研究論文。每輯發表3-5篇,每篇8千字左右。

4、批評與回應。包括學術争鳴、書評等。每輯發表5-6篇,每篇2000-3000字左右。

5、學術動态。包括海内外學術前沿追綜、專門問題研究綜述以及重要的會議綜述等。每輯發表3篇左右,每篇3000字左右。

《哲學評論》強調文章的“新銳”、“深度”和“論證”,不發表純粹介紹性的文字。

《哲學評論》實行嚴格的雙盲審稿制度。在您惠賜大作前,《哲學評論》提請您注意以下規定:

1、本集刊隻接受電子投稿。唯一的收稿信箱為sudechao@whu.edu.cn。出于保全論文内容的需要,請您同意投寄論文的兩份拷貝,一為doc格式,一為PDF格式。

2、正文之前請附上文章的英文标題、關鍵詞、摘要和作者簡介。

3、論文一律文章采用腳注,每頁重新編号;編号序号依次為:①,②,③,……。更為詳盡的論文格式要求,請登陸beat365体育官网主頁下載或向《哲學評論》編輯部索取。

4、投稿電郵之“主題”,建議采用以下格式:姓名+論文名+投稿年月日,以方便編輯部處理。

4、凡電子投稿,通常情況下,在收到論文3日内會有電子回複,2周後可查詢初審情況,最遲2個月後可查詢匿名評審情況,最遲4個月後可查詢預期的出版時間。

為了發展學術,我們承諾,我們不會以任何形式向任何作者收取版面費。

同時,由于學術經費的緊張狀況一直未能有效緩解,所有發表的論文,除深度研究論文外,我們不會支付稿酬。

所有發表的論文,版權歸beat365体育官网所有。其他出版物如需轉載,應注明出處和版權歸屬。

編輯部聯系方式

電子信箱:sudechao@whu.edu.cn

通信地址:beat365体育官网《哲學評論》編輯部(430072)

電話:027-68753571傳真:027-68752861

beat365体育官网

《哲學評論》稿例

基本要求

1、所有稿件均需提供作者以下信息:姓名、工作單位、職稱及學術兼職、所在省市、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

2、所有論文的非正文信息還包括:1)、摘要、關鍵詞、基金項目、英文信息(包括作者信息的英文版本以及文章标題、關鍵詞、摘要、基金項目等)

3、摘要:字數在200漢字以内;

4、關鍵詞:可使用3~5個關鍵詞;

5、基金項目:如有,請用題注方式注明基金項目的類别、名稱、批準号;

6、英文信息:來稿請附錄論文的英文标題及作者單位名稱,其中學術論文應有英文提要。

正文體例

一、文稿的順序為:題目、作者、正文、參考文獻。節次或内容編号請按“一”、(一)、1、以及(1)的格式排列。

二、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左縮進二格,用楷體,上下各空一行,不必另加引号。

三、正文用宋體五号。

注釋體例

一、文章采用腳注,每頁重新編号;編号序号依次為:①,②,③,……。

二、注釋基本規格(包括标點符号)

(一)著作注釋

作者名:《著作名》,(譯者名、校者名),出版社,出版年份,第 頁。

(二)論文類

作者名:《文章名》,《期刊名》,發表年份與期數。

(三)報紙類

作者名:《文章名》,《報紙名》,年月日與版次。

(四)文集和選集類

作者名:《文章名》,《文章所在著作名》(著作作者1、著作作者2),出版社,出版年份,第 頁。

(五)英文類

1、英文著作

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13-15.

2、文集中的論文

Niklas Luhmann, Quod Omnes Tangit: Remarks on Jürgen Habermas’s Legal Theory, trans.Mike Robert Horenstein, inHabermas on Law and Democracy: Critical Exchanges, eds.Michael Rosenfeld and Andrew Arato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157-172.

3、期刊中的論文

Jürgen Habermas, 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Remarks on John Rawls’s Political Liberalism, 92(3)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Mar., 1995), p.117.

五、其他要求

(一)不得出現“見前注”或“前引”。

(二)引用資料非原始出處,注明“轉引自”,同時要注明原始文獻出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