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衛斯理安大學安靖如教授:“政治參與和儒家公民身份”——BEAT365唯一官网第七屆政治哲學暑期學校系列講座第三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8-14

本網訊(通訊員 李忠澤)8月2日上午,來自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的安靖如(Stephen Angle)教授做了題為“政治參與和儒家公民身份”的講座,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主持。

在講座開始之前,李勇教授對安靖如教授進行了介紹。安靖如教授是美國著名漢學家,緻力于儒家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比較研究,精通中文,著作頗豐,很多著作已有中譯本,如《聖境:宋明理學的現代意義》、《當代儒家政治哲學:進步儒學發凡》等著作。

接着,安靖如教授做了題為“政治參與和儒家公民身份”的報告。

安教授指出,此次報告的核心是讨論這一問題:“對儒家來說,在何種程度上政治參與或公民身份是重要的?”對于這一問題,安教授無意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試圖展示出思考這一問題的各個面向以及不同的回答,供學員們思考。為此,安教授讨論了以下三個話題:在曆史上,儒家是如何理解政治參與的?民主儒家(democratic Confucianism)的具體立場是哪些?讨論中有哪五個關鍵議題?

首先,安教授回顧了不同曆史時期儒家對政治參與的理解。

第一個時期,是先秦(classic era):當時儒家對個人既要求内在修養,也要求外在發展,例如莊子說的“内聖外王”。當時的儒家認為,内在修養、道德修養與政治參與是相關的,如《大學》中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二個時期,是漢朝的儒家。與先秦時期的思想不同,此時儒家更強調外在發展,如三綱五常中的父對子,夫對婦,君對臣。安教授認為,這種關系是從上到下的。此時的儒家并不認為所有人皆可為堯舜。

第三個時期是宋明理學(Neo-Confucianism)。這個時候儒家強調向内求索,仍然主張内聖外王,當代的代表學者是餘英時。

第四個時期被稱為斷裂時期(Rupture):此時清朝結束,儒家學者思考外王意味着什麼、新的儒家政治是什麼等問題,同時關注民主,權利等概念。代表是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第五個時期是新儒家(New Confucianism),或港台新儒家。其标志是《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發表。代表人物是牟宗三,提出了 “自我坎陷(self-negation)”這一概念,強調對他人的關注、共同決策。安教授認為,牟宗三提出的新外王,似乎隻是把外國的理論照搬過來。

第六個時期是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是蔣慶。大陸新儒家反對港台新儒家,反對過多強調宋代儒家思想,轉而強調漢代儒家,也促使他們采取了傾向于賢能政治(meritocracy)的立場。

接着,安教授讨論了民主儒家(democratic Confucianism)的四個立場。

民主儒家的第一個立場是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ts)。這種觀點強調參與對道德發展至關重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陳素芬(TAN Sor Hoon)、安靖如。例如,安教授區分了基于“民”的民主和基于“人”的民主,主張後者的重要性;

第二個立場是服務概念(Service Conception),其代表是陳祖為(Joseph Chan)。陳祖為認為相比較而言,民主參與造成了更多的傷害。為此,陳祖為提出了服務概念,和一種基于儒家善觀念的民主制度。

第三個立場是儒家領導民主(Confucian leadership democracy),代表人物是金鈺棠(Yutang Jin)。這種觀點要求精英的選舉是競争性的,并被儒家價值所限制。

第四個立場是實踐儒家民主(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代表人物是金聖文(Sungmoon Kim)。這種觀點強調共享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認為民主的價值在于其工具性價值。

然後,安教授列舉了五個關鍵主題(key issues)。第一個主題是:修養内與外的關系,比如政治參與是否依賴于“内聖外王”;第二個主題是:為什麼需要政治,例如是否應該像一些賢能政治者宣稱的那樣,反對政治參與;第三個主題是:政治參與是否與儒家傳統無關。例如,有的人認為對于傳統儒家來說,政治參與不具備道德重要性;第四個主題是,如何理解儒家的譜系。例如金聖文認為,儒家總是支持賢能政治;第五個主題是精英主義式的不對稱,比如金鈺棠認為精英與普通人的區别對待是儒家思想的本質。

讨論的最後,安靖如教授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儒家思想的曆史,以及當代的讨論具有複雜性,對于種種争議,不存在一個簡單輕松的答案,總有很多争論的空間。然而,安教授認為,參與的機會似乎對每一個人都重要。

問答環節,學員們就儒家對政治參與的風險、政治參與是否優先于特定的儒家理論、民(mass)與公民(citizen)、人(individual)的區别等問題進行了提問,現場氛圍熱烈,講座最終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