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黃玉順教授:“論儒學的‘進步’與‘自由’觀念——‘生活儒學’與‘進步儒學’再比較”——BEAT365唯一官网第七屆政治哲學暑期學校系列講座第五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8-16
本網訊(通訊員 李忠澤)8月3日上午8:30,山東大學的黃玉順教授做了題為“論儒學的‘進步’與‘自由’觀念——‘生活儒學’與‘進步儒學’再比較”的主題報告。本場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主持。
講座開始,黃教授介紹了生活儒學、進步儒學以及和安靖如(Stephen Angle)教授的學術交流曆史。安靖如教授代表的進步儒學,強調進步觀念,代表作是《當代儒家政治哲學:進步儒學發凡》;黃玉順教授是生活儒學的代表,富有創造性,著述頗豐,有《儒家文學史綱》、《走向生活儒學》、《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等著作。生活儒學關注自由,代表著作是黃教授的《生活儒學》。
黃教授與安教授多次深入的對話,互相發表評論文章,如黃教授的《評安靖如“進步儒學”的思想方法》和安教授的《用進步儒學取代自由儒學》等等。
安教授不贊成将黃教授的思想歸入“自由主義儒學”,而認為應當歸入安教授所倡導的“進步儒學”。安教授認為,對于黃玉順、牟宗三、蔣慶等人來說,“自由主義者”是錯誤的标簽,而應屬于“進步儒者”。進步儒學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規範層面問題的關注,如倫理、法律與政治。為此,作為儒家的安教授關注儒家的“禮”,即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禮需要與倫理與法律保持平衡,三者共同構成了進步儒學的三腳架。
黃教授認為,安教授存在概念上的矛盾,倫理規範與法律規範對于儒家都屬于“禮”,即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并不是隻有儒家才有社會規範。黃教授指出,倫理與法律、德性與政治的合力所形成的禮,保證了儒家的進步。
然後,黃教授闡述了廣義的“進步儒學”。安教授認為,要把儒學當作一個不斷發展的學說。安教授把儒學的“進步”分為兩個方面:“内聖”與“外王”。内聖指的是強調個人道德上的進步,外王指作為政治哲學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外王又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方法論,即它是“有根的全球哲學(rooted global philosophy)”,即有其傳統理念的、也關注其他傳統挑戰和資源。這種觀念體現了其進步性。黃教授認為,對于安教授的理論,“有根”主要體現在禮上,“全球”體現在倫理、法律上;外王的第二個層次是實質性的,即對現代化的批判性承認,即承認現代化,但又不全盤接受現代化的東西。進步儒學的批判性,體現在用儒家的禮來矯正現代化的“倫理”與“法律”中的弊端。接着,黃教授指出,因為儒家的“禮”本身也存在種種弊端,所以儒家的“禮”本身要先現代化。同時,安教授認為進步概念與目的論無關。然而,黃教授認為,隻要承認“進步”的觀念,就必然承認某種目的論。因為事物的進步與否,必然是有價值判斷的。
接着,黃教授讨論了生活儒學的“進步”觀念。安教授認為,生活儒學應該屬于廣義的進步儒學。然而,黃教授認為,生活儒學的“進步”觀念與進步儒學的“進步”觀念是不同的。生活儒學既有進步性,也有非進步性。進步性體現在其要求正當性、符合時代性,要求自由的增進;生活儒學的非進步性指的不是反對進步,而是指與進步性問題無關。生活儒學最根本的哲學突破,是追問“存在者何以可能”,包括“主體性何以可能”,由此追溯前存在者的“存在”,即“生活”。作為前存在者層面的問題,是無所謂“進步”的。例如,作為本源性的生活情感的愛,即無所謂“進步”。而其他進步問題都是形而下問題。比如情感的具體實現方式這個問題,要進入形下存在者層面,因此具有進步與否的讨論。
最後,黃教授介紹了儒學的“自由”觀念。黃教授認為,進步要以增進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為目标。黃教授肯定自由的價值,但人性的自由傾向的具體實現方式是有時代條件的,這種條件即體現為特定時代的社會規範建構及其制度安排。這種具體性,表述為儒家正義論的适宜性原則,即表現為建構遵守合乎正義的社會規範。
講座結束後,學員們就現代性價值是否與儒家傳統相沖突、德性是否是先驗的、如何看待文明與文化的區别等問題與黃教授進行了交流。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