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Amy Allen教授:“普遍性、必然性和進步:馬克思和曆史問題” ——BEAT365唯一官网第七屆政治哲學暑期學校系列講座第七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8-16
本網訊(通訊員 李忠澤)8月3日下午,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Amy Allen教授做了題為“普遍性、必然性和進步:馬克思和曆史問題”的講座,本場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Paul Patton教授主持。
在這場講座,Allen教授主要關注馬克思的曆史理論。對于馬克思的曆史理論,存在多個可以讨論的問題。例如,馬克思是否有始終堅持的曆史理論?馬克思是否堅持一種普遍的,在康德和黑格爾傳統之下的曆史理論?馬克思的晚期作品是否可以被理解為承認多種曆史發展路徑?馬克思相信資本主義必然消亡,但這是否是合理的?Allen認為,對于這些問題,有一些關鍵問題:馬克思的曆史理論是什麼?馬克思的曆史理論的關鍵特征是什麼?這些特征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馬克思在不同時期對曆史理論的看法發生了哪些變化?
首先,Allen教授介紹了學者們對馬克思的後殖民批判(Postcolonial Critique)。這種批判認為,馬克思的曆史進步理論存在歐洲中心論的特點。例如,Edward W. Said在其著作《東方學(Orientalism)》中認為,馬克思辯護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認為印度社會是“原始的”、“落後的”;
另一個代表人物Dipesh Chakrabarty 認為,曆史主義(historicism)不僅是理解過去的方式,也是理解未來應該如何的理論。曆史主義在政治上認為,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早實現了現代化,并以現代化為理由去辯護他們對其他人的統治。而馬克思就持有這種曆史主義觀點,這體現在其對資本的批判中。然而,Chakrabarty同時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完全是反帝國主義的;Allen教授認為,這似乎有一些矛盾。然而,Chakrabarty批判的目的,就是去區分資本主義批判和帝國主義批判。同時,Chakrabarty提出了兩種曆史。第一種曆史,是“普遍的、必然的,與資本有關的曆史”。根據這種對曆史的理解,使得資本産生的那些曆史前提在邏輯上已經被假定存在了;第二種曆史是在資本出現之前的,且沒有被歸為資本發展邏輯的曆史。Chakrabarty試圖通過這種理論,來解釋不同地區的曆史區别。
接着,Allen教授介紹了修正主義者(revisionist)對馬克思曆史理論的理解。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Kevin Anderson,代表作是Marx at the Margins。Anderson承認,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存在兩個歐洲中心論的觀念:第一個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具有一元性(unilinearity);第二個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具有進步性。然而,Anderson認為,馬克思在晚期著作中,不再持有早期作品中的歐洲中心論觀點。此時的馬克思更關注殖民主義、奴隸制和非西方社會,并且從一元的曆史理論轉向了多元的(multilinear)曆史理論,并且更加懷疑資本主義的進步特征。比如,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強調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的殘忍和暴力。
然後,Allen教授提出了對修正主義者的質疑,以及自己的觀點。Allen教授認為,馬克思早期的曆史理論中體現了三個特點:普遍性(universality/unilinearity)、必然性(necessity)和進步性(progress)。普遍性的含義是:所有社會都沿着一個單一的普遍的曆史發展路徑發展;必然性體現在:這種曆史發展路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進步性體現在:這種單一曆史路徑的必然展開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不管是在經濟意義上,還是政治意義上。然而,Allen教授認為,這三個元素并不必然是相互聯系的。例如,普遍性不意味着進步性,拒絕普遍性也不意味着拒絕必然性或進步性。也就是說,即便Anderson證明了馬克思拒絕了普遍性,也不意味着馬克思同樣拒絕了曆史必然性和進步性。同時,即便在早期著作中,馬克思對進步性一直是矛盾的(ambivalent)。例如,在《共産黨宣言》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成就伴随着破壞性。
在結論部分,Allen教授認為,即便Anderson提供了對馬克思晚期著作中多元論的理解,很難說清楚這種理解的重要性在哪裡,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蘇聯之所以能夠走上獨立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本主義的現代性成就時。同時,這種多元理論似乎仍然不能避免後殖民主義者對歐洲中心論的批評。也許對于馬克思來說,發展中的統一性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以及通向社會主義的充滿沖突、對立、矛盾的進步又不可避免的過程。
最後,在互動環節中,Allen教授對學員們提出的“關于馬克思曆史理論與黑格爾曆史理論的關系”、“Chakrabarty的批判是經驗的還是規範的”、“曆史主義的必然性是何種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回答。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