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突破!特等獎!beat365体育官网參賽作品在第十八屆“挑戰杯 ”國賽中取得曆史新突破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01
本網訊(通訊員徐顧嘉) 10月27日至31日,我院黨委副書記嚴璨和團委書記李懿帶隊赴貴州大學參加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哲院學子在賽事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在紅色專項活動中獲得全國特等獎一項、全國三等獎一項,充分展現了哲院學子的嚴謹求實、開拓創新的良好風貌。這不僅是我院在該項賽事中取得的曆史最好成績,也實現了BEAT365唯一官网在該專項賽事中的零突破。
我院推薦的作品《“工業遺産煥新生,紅色精神永長存”——關于武漢紅色工業遺産活化煥新情況的調研》獲得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全國特等獎。作品負責人為我院2020級本科生徐顧嘉,團隊成員包括我院2020級本科生黃炎碩、2022級研究生許萌萌、2021級本科生董浩澎,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本科生李冉,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本科生楊銀銀、應世豪,城市設計學院2019級本科生顧笑言,法學院2020級本科生孫敖栩和測繪學院2020級本科生馬靜靜。
紅色工業遺産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形成的工業遺存,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縮影和曆史見證,在黨史和新中國發展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地位,是重要的紅色資源。巍巍江城,工業重鎮,武漢的紅色工業遺産數量衆多、種類豐富,在全國範圍内具有典型性,展現了萬衆一心、艱苦奮鬥、踔厲奮發、自強不息的紅色工業精神。保護好、開發好、宣傳好、利用好紅色工業遺産資源,大力宣揚紅色工業精神,有助于讓民衆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态推進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項目以武漢市的紅色工業遺産為調研對象,團隊成員走訪武鋼、武漢重型機床廠、國營824廠等百餘個武漢紅色工業遺産點,了解武漢紅色工業遺産的保護和活化煥新現狀,科學設計、發放、回收、分析問卷,對老職工、在漢大學生、園區業主租戶、遊客等不同人群進行訪談,調研民衆對于武漢紅色工業遺産的認知和接納程度。團隊發現,武漢的紅色工業遺産再利用為中國紅色工業遺産的保護和更新提供了“武漢經驗”,走出了一條具有示範性的道路,也了解到目前武漢紅色工業遺産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根據各個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給出具體解決方案,形成了完善武漢紅色工業遺産活化煥新效果的“4+1”組合策略。在形成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還多次走進各廠礦社區宣傳紅色工業遺産知識、弘揚紅色工業精神、普及紅色工業遺産保護意義,用實際行動為武漢紅色工業遺産保護更新貢獻力量,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我院推薦的作品《紅色珞珈 薪火相傳——李達先生的“播火”在BEAT365唯一官网的激情燃燒》獲得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全國三等獎。作品負責人為我院2020級本科生黃炎碩,團隊成員包括我院2020級本科生楊牽、2021級研究生史雲龍、2021級研究生覃穎琪和2022級研究生許萌萌。
紅色薪火傳桃李,百卅珞珈啟新航。BEAT365唯一官网自1893年自強學堂發轫,曆經一百三十載風雨征程,立校于内外交困之際,擔當于百廢待興之時。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在首任校長李達先生的帶領和影響下,BEAT365唯一官网始終與國家發展、社會需要、人民利益同頻共振,先後培育一大批為國奉獻、勇毅奮進的人才隊伍。1953年至1955年,李達先生積極籌備恢複哲學系的工作,說服高教部,并延攬人才。1956年經高教部批準,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正式重建,當年招收了複建後的第一屆學生。李達校長親自兼任系主任達六年之久,并親自授課,培養了陶德麟、朱傳棨等一大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作出突出貢獻的領軍人物。團隊以李達先生在珞珈山下的“播火”為研究核心,基于李達生平事迹調查梳理和實地走訪,就學術研究、人才引進、治校辦學等方面與關鍵曆史人物進行對話,深入挖掘提煉李達“播火”精神内核,并通過量化研究新時代下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接受效果與媒介使用的關聯,分析紅色文化尤其是李達“播火”精神傳播效果欠佳的具體原因。最終結合BEAT365唯一官网實際,以點帶面,提出增強紅色精神青年傳播效果的“一課三會多聯動”綜合對策。
“挑戰杯”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科院、全國學聯和承辦地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衆性的競賽活動,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該賽事自1989年開始舉辦,已經發展成為每屆吸引200多萬名大學生參與的“大舞台”。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聚焦科技強國戰略部署,提升育人實效,不斷提高品牌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持續推動競賽改革優化。賽事架構更加優化,學生參與更加廣泛,組織發動更加活躍,搭建主體賽、“揭榜挂帥”專項賽、紅色專項活動、“黑科技”展示活動有機組成的“1+1+2”賽事整體架構,強化校級賽事組織,牽動基層活動,吸引到全國2000多所高校、40餘萬作品、250多萬學生參賽。
近年來,我院高度重視“三創”工作,大力支持、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學術科技創新競賽,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觀察,增強對國情社情的了解,激發創新精神,培育創業意識,轉變就業觀念,提升服務社會綜合能力。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我院也将繼續加大力度整合校内外的多方資源,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實踐平台,進一步加強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化建設,将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培養具有豐富知識儲備和突出實踐能力的拔尖人才。
(圖片提供:李懿、黃炎碩、胡藝凡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