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學者,他為後輩樹立了榜樣——追記美學家劉綱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2-06
▲劉綱紀先生生前照片。BEAT365唯一官网供圖
劉綱紀先生的最早一批博士生、追随先生近30年的beat365体育官网鄒元江教授,曾經寫過多篇關于自己導師著作的書評等文章,對劉綱紀的學術思想、為人生平非常熟悉。
但在為導師撰寫悼詞生平時,鄒元江寫到淩晨三點。
萬籁俱靜時,想到珞珈山那盞苦熬一生的明燈終于熄滅,再也不能師生當面長談,鄒元江潸然淚下。
2019年12月1日,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劉綱紀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7歲。
劉綱紀先生主要從事美學原理、藝術哲學和中國美學史的研究,同時在美術理論、中國書畫史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國當代文藝思想等方面也作了許多開拓性研究,并有重要建樹。在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中,他是一位學界公認的學術大家。
一個人,究竟有多大的能量,才能學貫古今、享譽海内外,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遍訪劉先生的同事、學生和親人,探尋大師耀眼的一生。
中國美學界數一數二的人
他和李澤厚合作撰寫的《中國美學史》,填補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美學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憶當年合作 音容宛在;雖今朝分手 友誼長存。”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得知自己的同學、合作者劉綱紀去世,他悲痛地寫下這句唁電。
短短兩句話,濃縮了中國美學界“北李南劉”兩位大師一生的相知情懷,更是當代中國美學走向繁榮的寫照。由兩人合作撰寫的《中國美學史》第一、二卷,填補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美學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讀過《中國美學史》的人們可以發現,劉綱紀撰寫的著作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美學思想為指導,論述了中國美學史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并處處貫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方法,對中國美學的發展作了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深刻分析,許多論述極富創見。
此後,劉綱紀先生進一步提出中國藝術文化的“六大境界說”,即儒、道、楚騷、玄學、禅宗及明中葉後具有近代人文主義、個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人性論,并一一作了深入分析。
“在文化逐漸成為軟實力、凝聚力與競争力的情況下,如何建設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學事業,使之在國際上更多地發出中國的聲音。劉教授在這一方面幾十年來做了艱苦探索和努力,取得重要成績,是我國美學界少有的具有相當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的重要美學家。”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美學家曾繁仁教授7年前曾對劉綱紀撰寫的《周易美學》一書表示贊賞,認為這是劉綱紀在中國美學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這本《周易美學》著作的寫作出版,是劉綱紀用時4個月,通宵達旦完成,1994年正讀研究生的鄒元江見證了這部著作的寫作曆程。那幾個月的時間裡,劉綱紀是珞珈山最晚熄滅燈的那個人,成為了當時武大學人勤學的标志。
該書出版後,約稿編輯獲得編輯界大獎,鄒元江寫了4篇書評,全部發表在頂級期刊……一本書,成就了許多人。
諸多開拓性的研究,令劉綱紀早早就成為一座大山,一座研究中國美學、藝術、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不可繞過的高峰。
作為北京大學同學和長期的合作者,李澤厚對劉綱紀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認識。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李澤厚就公開說:“我覺得他的水平很高,思想深刻。在目前的中國美學界,無論從美學理論上還是從對美學史的了解和掌握上,他都是數一數二的……他一直埋頭工作,不計名利,對科學有獻身精神。”直到2002年,李澤厚先生在《浮生論學》一書中仍堅持這一看法,說:“做美學研究的當代我們這輩人中,我認為劉綱紀是最不錯的。”“雖然他最近還很厲害地批判我,但他有哲學深度。”
北京師範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李範與劉綱紀交往較多,上世紀80年代時,劉綱紀與李澤厚合著《中國美學史》時,為了寫作聯系方便,劉綱紀曾借住在北師大宿舍。
李範經常去看望劉綱紀,見證了劉綱紀日以繼夜、嘔心瀝血地寫作,常常是書桌地上滿是煙蒂。
德國著名漢學家蔔松山在欣賞劉綱紀先生的藝術作品集時,這名德國人會想起中國的一句古話:詩書畫如其人。“欣賞劉先生的畫作,他的容貌、人格仿佛就浮現在眼前。”美國著名華人學者傅偉勳教授在一些文章中談到劉綱紀先生給他的印象時說,“劉綱紀具有哲學家的風骨,且為人誠摯可親,實不多見,治學之勤,功力之深,令人歎賞。”
哲學家的頭腦,藝術家的情懷
“做古代學問,但不能忘了是一名現代人。”劉綱紀常常強調,做學問不能同現實隔離,要有現實關懷
在beat365体育官网的一間小會議室裡,已經是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二級教授的鄒元江講述了導師的一生。在他看來,劉綱紀先生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一盞照耀後人的明燈,影響了自己的整個人生。面對劉先生的期許,自己常常因為有愧,不敢自稱是大師的弟子。
“先生有幼功,在大師荟萃的北大熏陶之下,迅速成長。”劉綱紀先生1933年1月17日出生于貴州省普定縣号營村,195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原來,從小家境不錯的劉綱紀自幼愛好文藝,13歲時曾拜名師學習中國書畫,幼功的積累,為他今後研究藝術美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北大4年,劉綱紀除了努力系統地鑽研馬克思主義哲學外,還師從中國美學界前輩學者鄧以蟄、宗白華、馬采三位著名教授學習美學與中國書畫史論,與大師們成為忘年之交。
作為年紀輕輕小夥子,劉綱紀曾經多次指出幾位大師家藏古畫的假赝之處。後生可畏,令大師們既氣憤,又喜愛。
1960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劉綱紀的第一部專著《“六法”初步研究》,這一年他年僅27歲。這部論述中國繪畫理論綱領——“六法”的專著,曾得到鄧以蟄、宗白華、朱光潛等著名學者的熱情贊許。這是劉先生的本科畢業論文,六萬字的本科畢業論文影響極廣,是劉綱紀在美學研究上取得的第一個成果,也預示了他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
當時,劉綱紀在北大的名氣很大。擔任北大學生詩社的社長,吹笛子、拉二胡、美聲唱歌,劉綱紀是天生的從事美學研究的人才。作為一名較早發表文章的北大才子,他用稿費買西裝,偶爾還會請同學們下館子。才華橫溢的劉綱紀,征服了當時北大俄語系的校花孫家蘭,後來兩人牽手相伴一生。
劉綱紀是一個有生活情調的人,喝德國黑啤、品咖啡,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極具現代感,非常關注社會現實。“做古代學問,但不能忘了是一名現代人。”劉綱紀常常強調,做學問不能同現實隔離,要有現實關懷。
“必須具備哲學家的頭腦,藝術家的情懷。”這是劉綱紀常常對學生提到的要求,兩方面缺一不可,也是一直走在國内美學研究最前沿的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招新教師的标準,延續至今。
劉綱紀與武大的淵源離不開一個人——時任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的李達。彼時,重才、惜才、愛才,還不拘一格地用才、育才的李達,親自到劉綱紀在北大的學生寝室,邀請劉綱紀到武大來,并願意擔任他的碩士導師,1956年本科畢業之後,劉綱紀從此與珞珈山結緣。
李達非常理解、尊重并支持劉綱紀的興趣與選擇,在他離開北京僅一個月後,又将劉綱紀送回北大進修美學和藝術,并專門給北大黨委書記江隆基教授和著名美學家蔡儀先生寫了介紹信。兩年多後,劉綱紀返回武大任教,至此60個春秋,珞珈山的夜晚總有一盞明燈在亮。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耀南1997年考入劉綱紀門下讀博士,當時隻讀過劉綱紀的書,仰慕大名,從未見過面,在參加了博士入學考試之後,李耀南忐忑地敲開了劉綱紀的辦公室大門。
初次見面,兩人長談了兩個小時。李耀南回憶稱,當時已經60多歲的劉綱紀思維敏捷,言談之間飽含激情,一種滲透理性光芒的激情,時刻不能懈怠的學風,至今感召着自己。
博學樂觀,成風化人
劉綱紀晚年有一個遺願,為進一步擺脫當年思考的時代局限性,他要重寫中國美學史,在病床上仍然堅持
文革期間,劉綱紀被下放在襄陽一個農場負責放鴨,正是在池塘邊,劉綱紀沒有忘記讀書,他讀了朱光潛對黑格爾110萬字的巨著《美學》譯作等。
清苦的生活,很快迎來了思想著作的井噴,回到武漢之後,他在夫人所在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的一間狹小的宿舍裡,一張小凳旁,流着汗,陸續寫下了多篇藝術哲學著作。
“作為一個純粹的學者,為我們後輩樹立了如何做一個學者的榜樣。”我國著名哲學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鄧曉芒當年研究生畢業後留在BEAT365唯一官网任教,同劉綱紀在哲學系共事達30餘年,對劉先生的學問和人品多有了解和浸潤。“劉先生有堅定的學術信念和人格操守,直到耄耋之年,仍然殚思竭慮,筆耕不辍,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美學研究事業。”
“我不同意你這個觀點!”易中天38年前的碩士論文答辯會上,劉綱紀是答辯評委之一,兩人因為學術觀點不同,在會上發生争論,易中天也大膽地回應“我還不同意你這個觀點!”
盡管兩人當場争執得面紅耳赤,但是劉綱紀仍然對易中天的論文給予高度評價,打了優秀。
正在國外、來不及趕回國内參加追悼會的易中天感慨:“這樣的師德師風,讓我終生難忘。”他遙寄挽聯一副以表哀悼:大美無言,治學本當知綱紀;中庸有道,為師原不計逆從。
李耀南告訴記者,劉先生對學生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大膽獨立思考,絕不允許學生盲從。作為一名導師,他更注重因材施教,不僅指出學生學問短闆,更關注學生的性格不足之處。
李耀南回憶,自己從農村出來,剛開始性格上有些膽小怕事,劉先生看出問題後,經常教育他,膽子要大一些,不要怕。
“這個問題你已經想清楚了,如果是你沒表達好,那就是你沒本事!”博士論文預答辯時,看到李耀南又有些膽怯,這一次劉綱紀有些急,這一番少見的發火,也激了一把李耀南。
最後,論文答辯現場上,李耀南放開表達,侃侃而談。
順利通過答辯,劉綱紀非常高興,拉着李耀南合影留念,這一難忘瞬間,李耀南至今珍藏在家。
如今在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任教的張完碩教授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作為一名韓國博士留學生,當年先生每周給他一個人上一門課。台上70多歲的先生侃侃而言,台下張完碩似懂非懂。回去後,還要反複聽錄音,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請教一番,老師就又講一遍。
“先生不用電腦,從來手寫,手指上磨了厚厚的繭。”如今在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的王海龍博士,曾跟過劉綱紀先生5年時間,他見證了80多歲的老人,熬夜幫博士生修改論文的過程。“先生對學問和學生都極負責任,從來親力親為。寫書,從查資料到最後,都要自己完成。”
劉先生的2008級博士李紅霞含淚追憶:說來慚愧,我的博士畢業論文,也是先生熬了一個整夜修改的。那天從先生手裡拿回他修改過的論文,看到先生憔悴的面容,還有熬夜後的眼睛,心中滿是愧疚。那時遞交給先生的博士論文,我還沒來得及寫前言,先生高屋建瓴地把我論文将來要做的,而我還未能看到的方面指了出來。
王海龍有些痛心地說:“這幾年先生身體已經不如從前,但是他從不拒絕學生的活動,非常支持年輕人。”曾擔任武大研究生會主席的吳漢勳透露,武大書畫協會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櫻花筆會,已經舉辦30多年,劉綱紀先生一直堅持親臨現場開筆、點評,身正為範,啟蒙激勵着一代代珞珈山的年輕人追求美好。
“未來隻能懷念先生的音容笑貌,細讀著作,追憶精神,繼承遺志。”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說,每次拜訪先生,都是在談學問,先生特别自然地表達對中華深厚文化傳統的自信,也有着強烈的文化使命感。
吳根友透露先生晚年遺願:為進一步擺脫當年思考的時代局限性,他要重寫中國美學史,在病床上仍然堅持。“作為後人,我們希望先生的遺稿很快能整理出版,讓世人更好地了解他對一些問題更深入思索的成果。”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http://mrdx.cn/content/20191206/Page14DK.htm
又一星辰隕落,“美學泰鬥”劉綱紀逝世!曾與李澤厚填補中國美學史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