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陳望衡、範明華主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七卷本)出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1-07
本網訊(通訊員賴俊威)我院陳望衡教授和範明華教授主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七卷本)近日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正式向廣大讀者隆重推出。
該書共7卷,成果總字數達230萬字,是由陳望衡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同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優秀結項成果,從着手寫作到最後完成出版,前後曆時十年。參加寫作的學者有陳望衡、徐駱(第1卷)、張文濤(第2卷)、範明華(第3卷)、丁利榮(第4卷)、聶春華(第5卷)、陳國雄(第6卷)、李軍、黃俊、張亞薇(第7卷)等10位。
該書是國内第一部具有拓荒性質和通史性質的中國環境美學史研究著作,首次以通史體例形式整理并闡述了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的源流、構成、性質、特征與發展,并以重要朝代、人物、著述為基本線索,圍繞古代中國天人關系、宇宙觀念、家園意識、環境建設、環境審美等主要問題展開結構,并按照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六個核心曆史時段進行分述。其中,先秦作為中國文化“軸心時代”是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在觀念層面的奠基時期,也是後續整個知識體系建構的思想基礎;漢代主要建構和闡釋了中國古代環境美學中的家國天下意識,标志着環境審美進入到重要發端時期;唐代圍繞“山水”等經典對象展開環境審美意識的拓展與提升,是環境審美理論建構的過渡時期;宋代立足“城市”空間的重塑和不同人居環境審美觀念的具體展開,是中國古代環境審美意識的完善時期;明代是以“園林”為典型表征的環境美學思想發展的成熟時期;清代既是傳統環境美學思想的總結時期,又标志着中國環境審美的時代轉型。此外,該書還以城市空間形态作為環境美學思想的直觀表達,并以“圖釋”的形式,立足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對中國古代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進行形象、具體的闡述與分析。
作為國内第一部中國古代環境美學通史著作,該書以陳望衡教授的環境美學思想為基礎,對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進行了重新挖掘、整理、釋讀和分析。在為該書撰寫的《總序》中,陳望衡教授對全書的寫作指導思想進行了界定,即:中國古代的環境美學以農業文明為基礎,以家國情懷為靈魂,以天人合一為精神,其全方位展開體現出悠遠的神仙理想,濃郁的生活情趣,樸素的生态觀念,内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和精神特色。這一指導思想來源于陳望衡教授早些時立足于當代而撰寫的《環境美學》《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中國的環境美學》(英文版)三本書,這三本書的核心思想是:環境美之本在家園感,家國情懷是環境審美的核心意識。這一觀點為國際環境倫理學權威羅爾斯頓教授、國際環境美學創始人之一阿諾德.柏林特所激賞,亦得到國内外諸多學者高度贊許。陳望衡教授這樣一些關于環境美學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觀點(家國意識、家國情懷)實來自他的中國美學史包括中國環境美學史研究。通常學界看重中國古代的山水意識。山水意識是全人類共有的意識,而中國山水意識的突出特點是作為其内核的家國情懷,在需要特别彰顯這一思想時,“山水”意識就升華為“江山”意識。《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全書彰顯的就是這一思想,它成功貫穿全書七卷,成為一條紅線,也成為該書最大的理論創新亮點。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的出版,不僅對中國環境美學史、中國美學史乃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環境文化學、環境藝術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參考價值,而且也對當今的環境保護、生态文明建設、人居環境設計以及具有中國風格的人居環境設計理論體系建構、跨文化的環境美學思想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