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友教授主持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國學單列重大課題“經子關系研究”結項成果喜獲“優秀”等級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2-28
本網訊(通訊員 燕強)近日,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2024年省社科項目結題情況,經專家匿名評審鑒定和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審批結題,我院吳根友教授主持的貴州省社科基金國學單列重大課題“經子關系研究”(19GZGX04)獲評“優秀”等級。
據悉,經子關系命題是相對于經史關系命題而言,旨在從哲學的視域探讨中國思想史上經學與子學的互動和融通,由此探究中國古典哲學的演變邏輯及其内在更新機制。近年來,學界開始關注經子關系命題,相關研究成果時或見諸報刊,但數量較少且為單篇論文,目前甚少相關的專題研究和學術專著。吳根友教授曾于201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經子關系辨正》一文,開啟當代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其後,吳教授于2019年成功申請和獲批貴州省社科基金國學單列重大課題“經子關系研究”,帶領團隊(黃燕強、孫邦金、沈庭)經過四年的攻關研究,撰寫和發表了十多篇的系列論文,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史》《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并于2023年3月提交40萬字的結項成果,獲評審專家的一緻肯定,鑒定結論為“優秀”。
吳根友教授主持的“經子關系研究”課題及其相關研究成果,是一項兼具探索性與開拓性的課題。這是學界迄今為止,首次以經子關系為論題,探究中國哲學史與思想史的發展演變,由此拓展了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的問題域與方法論。此課題通過梳理中國思想史上的經子關系,由此深入探讨中華文明的内在發展動力,試圖建立中華學術自主的話語體系,并通過闡述中華文明的地方性與民族性特質,進而展示中國哲學的世界性及其普遍性意義。人類文明本身就有常與變、常道與變道的關系。世界哲學的曆史性與地方性,也通過常變的哲學範疇而表現出來。如何将經子關系的研究上升到哲學的普遍性高度加以探讨,而不是陷入學術史,經學史、諸子學史等部門的學科研究之中,是此研究自覺的思想追求,也是此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所在。
“經子關系研究”課題成果在理論上的創新體現在,通過考察中國思想史上經學與子學之間的互動與融通,闡明經學與子學是同源同質的關系,揭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一種“經子一體”之學,由此梳理傳統哲學思想更新的内在機制,從而為哲學史、思想史與學術史的創作,提供一種整合經學與子學的理念,并由經子之學的互動與融通中探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内在邏輯,為經學與子學在當代的開展提供新的學術向度。
同時,此課題成果在方法論上的創新體現在,由始至終貫徹課題負責人提出的“人文實證主義”方法論,既能立足傳統的解經方法,運用訓诂學考證經與子的本義及其延伸義涵,由此重省諸子為六經之流裔、經與子為源流關系等問題;又能古為今用,應用哲學解釋學方法闡發傳統的經子一體之學,借以反思古代的尊經思想及道統觀念。
據了解,此課題成果《經子關系探論》書稿正在修訂和完善中,相信書稿的印刷和發行,将改變學界長期以來比較固化的經源子流、經正子邪、經主子從等一系列不甚正确的觀念,進而推動經子關系命題研究的深化與細化工作,也将從特定的學術史維度推進人們對于中國哲學思想史内在自我更新機制的認識。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