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教師專訪 | 翟志宏:理性與包容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5-15

課程構想:學理層面的指引

聽上去略顯“冷門”的《宗教學概論》,其課程相關的學科體系的建構實際上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承載了幾乎三代學者的努力。而就課程本身來說,它是對一百多年來現代宗教學研究成果的結晶的推介,以通識化的形式與同學們交流,同樣包含了對宗教這一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學理性認識。

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的翟志宏老師,是這門課程的負責人。他就課程的開設曆程談到,宗教問題是現實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宗教的本質、曆史發展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對同學們認識社會有着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而這門課程正是要引導大家認識到“宗教學是一門關于宗教普遍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問”,使同學們對宗教學的基本原理,對世界諸宗教的曆史和現狀、發展過程、發展規律、内在本質以及當代宗教的一些熱點問題,有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了解和把握。

翟老師提及,國内一些著名的高校幾乎都開設了類似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實際上都是希望引導學生從客觀的、科學的視角理解宗教以及宗教學。大家對宗教的印象與了解基本上都是來自文學或影像資料等,在藝術化加工下難免會産生一定的誤解。而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從學理角度出發,通過認知層面的“祛魅”,消除宗教在大家心目中的神秘感與陌生感。老師強調,宗教的研究必須在學理層面指引,才能引導學生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

課堂教學:在互動中磨砺思想與理性

《宗教學概論》根據一百多年來宗教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将内容結構主要分為導論、曆史、本質、功能、時代等五個知識闆塊,同時也闡述了我國對待宗教的基本政策與方針、宗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相适應等現實理論問題。教學内容比較充分地兼顧了宗教學經典内容與時代話題的并存與通融,亦體現了時代性與學術性的融合。

翟老師表示,課程注重對基本學理的把握,從理性、客觀的角度對宗教分析和探讨。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感,他常常根據課程體系提前布置讨論題,讓學生結合現實熱點,思考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影響和意義。而學生們的反饋也讓他頗感欣慰:“在課堂參與中,很多學生的理解力非常讓人驚訝。從他們的分析與講述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僅看到了事物的現象,更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把握了本質。這種教學中的交流對我的影響也是深刻的...”很多對于宗教學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在課堂讨論中,能夠對一些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角色、身份符号包含的文化象征和宗教元素,一一梳理,而且能兼顧宗教學的角度,堅持學理的立場,翟老師感歎道,這都是很不容易的,學生們的悟性讓人驚歎又欣慰。

在選修這門課程之前,很多同學都表示自己雖然具備一定的興趣,但總覺得宗教是離自己生活十分遙遠的存在,仿佛隔着一層障壁,并不易于接近和了解。翟老師強調,我們在學習課程之前首先應當認識到宗教與宗教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别,認識到宗教學的學科性質和現實意義。宗教在人類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上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現當代則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符号而存在,比如很多民族國家的背景及社會文化仍然是由宗教支撐起來的。同學們首先應當認識到宗教的曆史意義,它是如何在曆史和社會中起作用的,有什麼樣的重要影響,消除橫亘在面前的神秘感,然後才能從客觀的、現代性的視角去看待它。

通識教育:課程的包容性與人文精神相契合

翟老師表示,宗教學是新興的人文社會學科,開設《宗教學概論》這門通識課的意義也是希望學生對相關理論有所了解,引導他們從新的學術性的角度思考,為他們提供文化傳統、民族特性、人性問題等方面更開闊的思考空間。這門課程與通識教育的融合,正是體現在課程内容的包容性以及啟迪思維的作用上。實際上宗教在曆史中不隻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文化形式。而宗教學的思維角度對于思考人的意義與價值,反思民族曆史文化傳統等都是有所裨益的。

翟志宏老師

“選修這門課程的,不乏很多理工科背景的學生,也有來自不同專業的文科生。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吸取智識,這是通識教育的一大亮點。我甚至見到一些對文科方面感興趣的理工科學生,閱讀了很多深刻的曆史文獻,養成了很強的思想能力。”翟老師感歎道,群英荟萃的綜合類院校是通識教育的沃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交流平台。而大學的學習,除了基本知識的把握之外,更應注重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廣闊的平台之上拓展視野——這對日後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軌迹都可能産生無形的影響。

對于課程日後的展望,他希望對此有興趣的學生們能夠通過《宗教學概論》這門課程,增進對宗教學方面的理論認識,擴展對人類曆史文化的特征的了解,從而以更廣泛的視野看待人的存在和價值。

(本文轉自:武大通識教育公衆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