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訪 | 劉毅:對未來生活抱有希望總是好的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5-22
當我們談到心理學的時候,大多數同學的第一反應也許是面對心理學家、心理學老師或者學心理學的同學,我是不是要躲着點?我想說什麼會不會被看穿?我的小秘密會不會全都被曝光?這是很多同學都會有的誤解。
劉毅老師覺得,對于在大學裡有機會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同學來說,學習心理學知識,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學,并學會應用心理學知識促進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這對于一個人長遠的發展其實是很有幫助的。
一、生活中的心理學
雖然心理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是很多同學對于心理學的理解卻比較偏頗。劉老師接受采訪時談到,采訪過程涉及到了一系列由淺到深、由初級到高級的心理過程,但是很多同學可能隻會認為采訪就是一個簡單的你問我答過程。這是很多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或者對心理學不夠了解的同學常有的想法。事實上,作為一個學科或者一門科學的心理學來說,它完全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狹隘,圍繞采訪過程,心理學家可以從方方面面展開大量研究。
從基本的心理活動感覺開始到知覺的産生,心理學家就進行了很多探索。比如在采訪中,采訪者針對受訪者的回答,給出一個反應,然後再提出問題,受訪者再回答。這個過程看似簡單,然而采訪者是怎樣去聽受訪者說話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意味着基本的心理活動開始了。采訪者要首先聽到聲音,而這聲音是來源于受訪者的表達,也就是采訪者聽受訪者發出的聲音,這聲音在采訪者那裡組織成一句句的話語,而這一切開始于感覺。
又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張圖片時,你的反應是什麼?另一個人的反應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迥然不同的反應?這其中也涉及到心理學知識。然而大家可能直接看到、想到的就是一個人看到這張圖片很高興,而另一個人看到圖片不高興,背後一些更加深入複雜的過程,則是一般同學不了解的。
劉毅老師
二、關于《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與生活》這門課主要講的是作為一個學科、一門科學的心理學,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怎樣的聯系,以及可以有怎樣的應用。
這門課程的總體教學理念是“一個基礎、兩個結合、三個促進”。一個基礎,是指以心理學的科學知識為基礎;兩個結合,一個是将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和同學課後的自主學習結合,另一個則是将心理學理論和我們的生活實踐相結合;三個促進,首先是希望能夠促進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專業學術視野的拓展,其次是希望能夠促進大家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提升,最後是促進人格和社會性的健全發展。
就心理學的專業學習而言,心理學所涉及的領域其實是相當多的。雖然本科生從事各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習,但是據劉毅老師所知,很多同學都對心理學頗有興趣,隻是之前可能認為心理學家就是做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換而言之,都是和病人打交道,但實際遠非如此。大多數同學通過心理學的學習,完全可以找到一個和自己現在所學專業能夠相互對接、或者相互交叉的領域。而這些領域常常都是新興領域,也是大有可為的領域。所以劉老師認為學習一些心理學課程,有助于同學們思考怎樣将其和自己現在的專業結合起來,并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好地展開各自的科學研究。
從學習本身來說,學習涉及到一個方法的問題,比如如何提高記憶效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記憶相關的原理是什麼?我們的記憶是如何産生和消退的?以及基于這些原理,如何幫助自己更好的提升記憶效果以促進學習?心理學可以為同學們都需要面對的這些問題提供具體的幫助。
從生活方面來說,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更好地認識自己。《心理學與生活》中有一章涉及人格和社會,在本章中同學們可以了解到個體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個體自身有些什麼特點、希望今後如何發展、以及哪些發展會比較适合等等。這些問題心理學都給出了相應的回答,或者說心理學可以給你一些啟發。比如說對一個人能力的測評,依據你的能力和人格特征判斷,你比較适合什麼樣的專業、适合做什麼樣的工作等等。
在生活當中可能也有些同學不太擅長人際交往,甚至在人際溝通方面存在障礙。如果你希望去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先了解人際交往的一些規則、規律或者小技巧,而心理學家都對這些進行了探究和歸納。如果同學們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能夠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并且知道如何運用相應的心理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達到促進人格和社會性全面發展的目标。
三、文理兼具的心理學
劉老師認為文科生需要更多的科學思維訓練,而理科生則需要更多的人文素養積累。對于文科同學和理科同學來說,兩個方面均衡發展會比較好,但是由于各自的學科特點,文科生可能會在科學思維訓練方面較弱一些,而在時政方面更拿手;理科生則可能更擅長做具體操作,而宏觀人文思維較弱一些。
而心理學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即心理學本身的學科性質比較特殊,既非純社會科學,亦非純自然科學,它既具有社會科學屬性,也具有自然科學屬性,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文理兼具。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将兩方面結合起來。
劉老師在上《心理學與生活》這門課的時候要講到一些心理學規律的發現曆程。面對看不見摸不着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是怎麼展開工作的呢?他們會運用各種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例如設計實驗、進行問卷調查、或者通過訪談等。同時,心理學家關注的是一個個有生命的個體,而不是實驗室裡冷冰冰的儀器,因此在心理學研究中要時刻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
劉毅老師和同學們
四、關于通識教育
劉老師覺得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通識教育可以幫助你的人生過得更充實更豐厚,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隻看到自己專業領域之内的東西,而要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一個專業的老師,可以通過通識教育,以一種你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訴你關于整個世界的一種更宏觀的認知。這種學習在大學裡是可以比較好地完成的,大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機會。走出校園後,很難再有機會如此便利地聽到各個領域老師面對面的授課,如此近距離地與老師互動交流,及時為自己釋疑解惑。劉老師認為,大學應該是一個汲取各方面豐富養分的、開闊視野的過程,所以在大學中開通識教育确實很有必要。
另外,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日後還會進行更專業的學習,特别是對于武大的同學們,很多人畢業後還會繼續深造。雖然很多同學已經比較明确了自己未來的專業方向,但是為了今後更好的發展,具有一種更開闊的學術視野、具有較好的其他相關專業基礎也很重要。現在很多重要的創新成果都來自交叉領域,如果隻是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麼一些新想法和創新點就不易被激發出來。
劉老師覺得在大學階段應該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其他學科,無論是對于我們人生的廣度和厚度,還是對于專業學習的創新,都大有裨益。當然這并不意味着要把大多數精力都放在通識課上,需要平衡和處理好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對于很多剛從高中來到大學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整個視野或者對于整個人生的看法、閱曆,無論是對于專業的還是對于生活的,都還沒有那麼深刻,所以有時候他們可能太關注于要做的某一個點,而看不到對于他們後續的發展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
“有句老話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很多東西你要了解了之後,才能夠有更好的把握和選擇。能夠有更開闊的視野,然後去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我個人覺得這樣應該更好。至少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而你最終也更可能會滿意這一結果。”
五、相關推薦
劉老師向大家推薦了《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可以激勵我們在任何困難面前不放棄,它告訴我們,遭遇再大的挫折都要積極面對,生活需要積極面對。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也很好。生活中我們的确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的人遇到的困難更大一點,有的人遇到的困難更小一點。但是無論如何,以一個比較積極的心态去看待,對未來生活抱有希望總是好的。”
劉老師覺得學一些心理學的課程,可以幫助同學們認識到現在所處的狀況,或者這樣的一個階段是很正常的。人需要去慢慢地獨立起來,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該怎麼樣去解決它?心理學會給你提供答案。當你把這些問題一個個解決之後,你就會成長起來。畢業後踏入社會的時候,你就可以用比較好的心态去應對今後的生活。
(本文轉自:武大通識教育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