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沙龍活動 | beat365体育官网第23次教師午餐會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09-20
本網訊(通訊員梁浩、張廣、倪韶軒)9月19日中午,beat365体育官网第23次教師午餐研讨會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順利舉行。本次午餐會由外國哲學教研室劉任翔副教授作題為“試論三種橫向深度”的主題彙報,由郝長墀教授擔任主持人,學院近20名老師參加了本次學術沙龍。
報告伊始,劉任翔老師對報告題目作概念疏解,提出“深度”既要能容納“縱向深度”又要能容納“橫向深度”。傳統哲學給予人們在縱向深度的意義源泉,然而在當下的意義危機中,我們面臨着大至文化信仰、小至個人學術曆程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優先于任何同一性。隻有在承認差異優先的前提下,才能設想同一性的形成。
劉任翔老師先探讨了“縱向深度”的過時和“深度”的操作性定義。尼采的“上帝之死”(即所有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意味着種種同一性的意義源泉在走向衰落,相應地出現了諸如“扁平時代”“單調工作”“消磨時間”等對現代性的批評。人們仍然在尋找縱向深度,并試圖引回各種意義的同一性原則。但如果僅以縱向的同一性原則實現生活的意義和看待生命之間的橫向聯系,就無法發現每個獨特生命的内在創造性。基于此,劉老師指出事物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發展使得它們擁有了自己的時間性深度,即“橫向深度”。
劉任翔老師随後就三種“橫向深度”深入诠釋。第一種橫向深度是“褶子”。事物在與我們最初相遇時仿佛被團成一團,并非完全展開。作為整體,事物依其徹底的有限性自我折疊,以橫向方式展開自身。如此展開的種種環節都是新的,沒有被預先規定,但會被回溯性地把握為“已經折疊在此”。事物或事件的這些橫向地向我們展現的環節可被稱為差異。
第二種橫向深度是“逃逸線”。傳統意義上的“絕對”被重新把握為理念性的存在,與一切現實事物相異質。于是,現實的差異的生産方式就不是對某個“原本”的模仿,而是力圖以“不一樣”(以獨特的形式重新诠釋)的方式與絕對相關聯。絕對如同不可見的黑洞,而可見的差異創造是在黑洞的力場影響下持久創新的“逃逸線”。在這種差異化(而非追求同一原則)的過程中,生命永遠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世界的新維度。
第三種橫向深度是“回響”。在現實的倫理共同體中,差異成為差異離不開對照性的背景,而背景不能僅由創造差異的生命自己提供,而首先要由與之具有時間差、節奏差的他者來承認或見證。而要讓所有生命見證彼此所創造的差異,首先需要複數性的場域,即阿倫特所稱的“公共”,它既無法還原為唯我論的世界,也無法還原為超個體的統一基底。被創造出的差異在不同的他者的見證中回響,從而不斷增殖。
讨論三種橫向深度究竟導向怎樣的價值?第一重橫向深度提示我們在面對有意義的事物時持有耐心,如同面對“褶子”一般,等待發生,跟随發生,以至沉浸其中而與其一同發生。第二重橫向深度指向遊牧性的自由:面對這似乎已然被填滿的世界時,努力開辟新的維度,以“與之不一樣”的方式重新回到世界,并為世界帶來新的意義。第三重橫向深度突顯出友誼、原初虧欠和“我在”(availability)的價值,這些讓我們能夠在複數性場域中遇見真正的他者。劉老師希望,通過對三種橫向深度的澄清,有助于在當下有限的存在者形成的複數性共同體中為上述重要價值辯護。
在劉任翔老師精彩的彙報後,郝長墀、廖璨璨、黃超、王斌範四位老師分别就劉任翔老師的彙報内容發表了見解,并從多角度展開讨論。大家圍繞如何用多元例證解讀第一種“橫向深度”所表達的“無限”含義,三種“橫向深度”之間是否具有一緻性和推進關系,“橫向深度”模型前提中承認差異的基底是“無限”還是“空無”,是否要強調“差異性先于同一性”及其在排他性和時間尺度上複歸“縱向深度”的隐患、比較哲學視域下“橫向深度”議題的哲學性和深刻性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交流與讨論。劉任翔老師就這些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回應。至此,beat365体育官网第23次教師午餐會在愉悅的交流氣氛和思想的交鋒中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