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教師沙龍活動 | 黃燕強副教授主講“AI與生生、親親:從儒家的視角”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4-10-28

本網訊(通訊員梁浩、張廣)10月24日中午,beat365体育官网第24次教師午餐研讨會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順利舉行。本次午餐會由中國哲學教研室黃燕強副教授作題為“AI與生生、親親:從儒家的視角”的主題彙報,由文碧芳教授擔任主持人,學院20餘位老師參加了本次學術沙龍。

會議開始,黃燕強老師提出,“生生”與“親親”構成古典儒學對人的存在的理解,但人工智能可能将改變人對自我本質的認識,使得哲學發生存在論的革命。中國古典哲學如何回應人工智能?如何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在場者?他主張闡發儒家的生生之道與親親之義,探讨人工智能給儒家帶來的沖擊,并說明儒家的生生之道和親親之義可以為人機之辨和人工智能立法提供有益的啟示。

黃燕強老師首先從“生生”的核心意涵,即人為天地之心,讨論了人工智能與人的本質差别。在主張“人者天地之心也”和“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儒家看來,“天地之心”指天是含攝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的本體,也是一切實在的終極本性。而朱熹以“仁”定義“天地之心”,認為天地生化萬物,生生之意表現為仁愛;人與萬物由天地所造化,故其本性源自天地之心,呈現為“仁”。黃老師指出,探讨機器是否為人,需要辨析智能和意識的異同,特别是要關注人具有情感特征的生命意識,乃至展現出天地之心一般的生生之道。就現階段而言,深度學習系統和生成式人工大模型的設計雖在原理上參照人類神經元網絡的結構,但略去大量的生物學細節,且在複雜程度上與真正的人腦也不能等量齊觀,無法完全具備如人類一般的智慧。當我們未來為人工智能立法時,應對其植入“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念,要明白機器與人及萬物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彼此之間沒有形骸之私,沒有物我内外的分别,相互聯結成休戚與共、命運一體的關系。在此意義上,“生生”就是一切技術不可逾越的界限。

黃燕強老師接着分析了“事親為大”的親親倫理在人工智能時代所受的沖擊。儒家通常倫理關系的場域中界定“仁”的意涵。如果“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的五倫揭示了人類是社會性的存在,無所逃遁與社會關系網絡之外;那麼“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的十義,則表明“仁愛”的等差之序首先始于“親親”,次而推己及人,至于仁民愛物。然而當現實世界的社會結構和人的家庭倫理觀念在人工智能時代發生嬗變,儒家的道德教化理論和角色倫理關系就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因而儒家關于道德倫理、世界秩序、理想社會、存在意義的認識都需要重新調整,“認識你自己”的命題也需要被重新诠釋,這意味着儒家的“生生之道”和“親親之義”都要接受價值重估。

在人工智能帶來不确定性的時代,儒家應當以怎樣的姿态登場,重新賦予人們價值和意義?儒家的天下觀和民胞物與的思想,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天下一家、命運與共的理念,提示人類應在集體理性基礎上建構新型的世界經濟與政治體系,以便應對可能發生的人機沖突,或技術冒險所引發的高風險之威脅。中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和歐洲議會的《人工智能法案》相同的宗旨,如不得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民族仇恨與歧視、尊重他人合法權益、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都與儒家的仁愛思想、生生之道成已成人等相關聯。

報告末尾,黃燕強老師總結道,儒家要在當代發揮經世緻用的價值,應該自覺地關注當下和未來的科技發展趨勢,積極參與研讨科技與倫理、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議題,以避免在AI時代失去存在的意義。

讨論環節中,劉沁老師、劉任翔老師、廖璨璨老師、李巍老師、曲曉豔老師、謝凱博老師分别就彙報内容發表了見解并從多角度展開讨論,老師們圍繞儒家價值理念如何跨越人直接介入AI程序、AI是融入還是服務智能時代倫理共同體、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下價值秩序的重構、AI實際應用中的“同類性”範疇如何界定、跳出用儒家思想研究AI的思維定勢轉向用AI技術研究儒家理念、儒家文化能為AI從“感知情緒”到“生成情緒”的發展做什麼、儒家理念的介入是否與技術高效化和理念簡潔化的發展趨勢相沖突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交流與讨論,黃燕強老師就這些問題進行了細緻、清晰的回應。beat365体育官网第24次教師午餐會在愉快的探讨氛圍和思維的碰撞中圓滿結束。

(圖片提供:梁浩、張廣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