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讓哲學回到“地上”,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 ——追憶著名哲學家、BEAT365唯一官网原校長陶德麟教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6-05
通訊員:李偉
陶德麟先生一生筆耕不辍
陶先生詩作手迹
剛過小滿幾日,陶德麟先生去世的消息如同武漢悶熱天氣一般讓人感到窒息,beat365体育官网的師生們無不悲痛。
是夜,一場暴雨不期而至,傾瀉在珞珈山郁郁蔥蔥的樹木叢中,仿佛蒼天揮淚,送别這位學問大家。
他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傑出代表,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最前沿、最有影響的前輩學人之一。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說中國人民聽得懂的話,是他一生的追求。
1978年,他以極大的理論勇氣投入反對“兩個凡是”的理論鬥争,在克服重重阻撓後應邀參加全國真理标準讨論會并作大會發言。
他發表系列論文,系統論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批駁“兩個凡是”,在學界内外産生重大影響,為我國新時期的思想解放做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
他強調“不拘一格育人才”,培養學生必須使他們各有特點、各展所長、千姿百态、群星燦爛。凡和他交往的人,無不稱贊其大師風範、寬仁大度、高風亮節、平易近人。在他的身上,展現着一位優秀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
他是BEAT365唯一官网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BEAT365唯一官网原校長。他是航行于浩渺無際的真理海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舵手。
5月24日,陶德麟先生因病在武漢去世,享年89歲,珞珈山上痛失一位智慧長者。
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
“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名學生,還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來不覺得有重任在肩。直到陶老師病重,才感到自己還有一份責任。”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何萍是陶德麟的第一屆博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之後留校任教,一直在陶德麟身邊工作和學習,已有30多年。
何萍告訴記者,陶老師身體一直都很康健,經常通宵達旦寫作,直到近五年患上慢阻肺後,才有了住院治療的曆史。何萍原準備元旦後去醫院探望陶老師。可是,新冠疫情的到來,讓她無法成行,隻與老師微信視頻過幾次。
何萍說,陶老師樂觀積極,這次新冠疫情來襲,老師在醫院裡也很關心戰“疫”進展。當他得知全國的疫情特别是武漢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時,非常高興。3月18日,陶老師在學院群裡發了一段自拍視頻。
“親人們,在這次抗擊兇惡的新病毒的時候,一個勝利接着一個勝利,大獲全勝啊,人人都是勝利者。”在視頻裡,這位89歲的老人像一名不屈的戰士,滿面笑容、一臉堅定。
陶老師去世的噩耗傳來,在悲痛之餘,何萍向記者回憶起去年8月2日、3日的兩次面談經曆,“沒想到這竟成了陶老師留給我的一份珍貴的學術遺囑。”何萍說。
去年8月2日上午,何萍到陶老師家中彙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叢書》出版的事宜,當時陶老師盡管在吸氧,但是頭腦清晰。交談之中,兩人談到學術界對20世紀50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一些誤解。關于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編寫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這一段曆史,如果再不清理出來,就再也無法還原它的真相。
兩人都認為現在的青年學者接受的都是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觀念,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簡單地等同于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觀念。這種觀念阻礙了青年學者對這一段曆史的研究。
第二天,陶德麟再次叫何萍來到家中,明确提出希望何萍能夠将這段曆史清理出來,給日後人們科學合理地評價這段曆史提供事實依據。
“就在那一瞬間,我有了一種使命感。”何萍說,當時自己趕快打開筆記本,準備記錄,同時拿出手機進行錄音。陶老師一邊吸氧,一邊講述編寫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緣起、主導思想及編寫過程,講述當時的各種思想争論,以及成書的情況,并提供了搜集資料的線索。
何萍回憶,當時,陶老師一口氣講了近兩個小時。老先生頭腦冷靜清晰,對文本熟稔于心,對曆史信手拈來,令人敬佩。
何萍與同事李維武兩人一起為陶德麟先生寫了一副挽聯,以表達哀思,也是對先生一生工作的寫照:“讀實踐論釋實踐論在實踐論中發現哲學真理,講中國化寫中國化在中國化中闡明馬列主義。”
在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佃來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是陶德麟先生一生的追求,他始終緻力于以清楚明晰的語言表述複雜的哲學問題,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說中國人民聽得懂的話。
思深行範、追尋真理
一生追尋真理,矢志要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著作等身,影響深遠。這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對陶德麟先生的一緻評價。
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榮休教授、年過九旬的朱傳棨,用手機微信發給記者一篇文章,悼念“共曆風霜,情同手足”的老友陶德麟。老先生用電腦一個字一個字敲出全文,飽含深情地回憶自己與陶德麟的一生交集。
朱傳棨寫道,陶德麟在年輕時就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科學性,勇于批評權威的片面性。記得1956年初,在《哲學研究》上看到陶德麟批評蘇聯哲學權威羅森塔爾、尤金編的《簡明哲學辭典》的文章,讓朱傳棨感觸很大,并深深記住了陶德麟這個大名。
朱傳棨回憶說,當時我國在各行各業請蘇聯專家做指導的形勢下,25歲的陶德麟敢于公開發表文章批評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權威、蘇聯科學院院士,少年意氣風發,一時引人注目。
在朱傳棨看來,陶德麟畢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既作為人類謀幸福的科學真理去追求,又作為黨的重大事業去研究,他對馬克思主義做到了真信、真學和真用的要求。
陶德麟作為李達的學術研究助手,不僅執筆完成了《唯物辯證法大綱》的寫作和出版,也協助李達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基礎理論研究與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并重的學術研究傳統和踏實的優良學風。
風雲激蕩,曆史轉折的關頭,總不乏勇敢站出來的英雄人物。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邀請陶德麟出席《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标準》的理論研讨會。陶德麟與朱傳棨一同赴北京參加研讨會。
朱傳棨告訴記者,在小組讨論中,兩人還向新華社記者談了毛澤東給李達的三封信的内容。為保證毛澤東寫給李達的三封信在《哲學研究》上刊出,兩人還做了一些排除幹擾的工作,可以說,在這場徹底批判兩個“凡是”、實現理論上撥亂反正的思想解放運動中,陶德麟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到武漢後,陶德麟受邀參與全省關于真理實踐标準的大讨論,還撰文解答“唯一”的疑難。當時,大家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已基本接受,但對“唯一”二字仍有疑問。《哲學研究》主編同朱傳棨商議,請陶德麟撰文解答。這樣,陶德麟下了很大功夫寫出《邏輯證明與真理标準》一文,《哲學研究》1981年第1期發表後,學界一緻認為,陶德麟的文章從理論上徹底解答了“真理标準的唯一性”的疑難。
自此,47歲的陶德麟,從學理上有力批駁了“兩個凡是”,為破除思想迷信、澄清理論是非做出了突出貢獻,以1978年真理标準大讨論中的“實踐派”,蜚聲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
陶德麟敢于追求真理、勇于發聲,也與他青年時代曾長期擔任李達的學術助手有關。他對李達的有關著述和思想有着獨到而深刻的體悟和理解,而李達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做出重大貢獻,曾寫下代表作《〈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曾被毛澤東贊譽為“極好”,早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的經典。
現任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李維武認為,陶德麟在李達思想影響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開始向幹部群衆作包括講解《實踐論》在内的哲學輔導報告,形成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闡釋方式。陶德麟的《〈實踐論〉淺釋》,就是他在半個多世紀裡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工作的結晶。
“解釋性的通俗讀物,既要注意學理闡述的精确性,不能違背原文的本意、有損原文的理論深度,尤其不能為了片面追求通俗而陷于庸俗;又要注意行文的曉暢生動,力戒艱深晦澀,使廣大幹部和青年學生易于看懂,樂于接受。”這是陶德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通俗化闡釋的基本原則。
朱傳棨說,綜觀陶德麟在不同時期研究的課題和學術成果,都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都是回答當時理論研讨中的诘難問題和理論原則是非不清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具有一般意義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價值,而且直接推動了理論研究的進展,鞏固和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使之成為現實實踐和人們行動的向導。
作為何萍的學生,李佃來告訴記者,回憶起“師爺”陶先生,老先生不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熟稔在心,對問題的把握更是深刻,還特别注重結合中國曆史實際情況來把握問題。陶先生寫了不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作,強調講馬克思主義語言不應晦澀,要多用自己的語言,他特别反對教條晦澀。
陶德麟先生的學生們都受到他的影響,因為陶德麟反複強調良好學風和文風的重要性。
哲學是從“地上”升到“天上”的,我們應當讓她從“天上”回到“地上”來。這是陶德麟給學生——漢江師範學院院長楊鮮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話。
陶德麟告訴楊鮮蘭,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哲學味”,而把哲學論文寫得艱深晦澀,讓人看了不知所雲。一篇文章有沒有“哲學味”,在于文章論述的是不是哲學問題,有沒有哲學思想,而不在于文字上是否艱深難解。
宗師典範,謙謙君子
李佃來曾經為生病後的陶德麟送過三年書信,多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也讓李佃來對老先生有了更多的觀察。在李佃來看來,任何一個和老先生第一次接觸的人,都很詫異這位大學者竟然一點兒也不高冷,而是非常平易近人。陶德麟會認真詢問每一位新同事,哪怕是會議上遇到的一個新人,都會認真記下他的名字。
“80後”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周可,自從孩子出生後,每次去陶先生家,老先生都會關切地詢問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還頗有興趣地談起自己小時候的情形。
周可感慨地說,陶先生常說時下的評價體系給了年輕人太大的壓力,逼得他們鉚足勁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所以,每次周可幫他解決電腦方面的小問題時,陶先生總是滿懷歉意,覺得占用了周可太多時間。
朱傳棨至今記得1958年8月從北京大學來BEAT365唯一官网報到後與陶德麟初次會面的情景。陶德麟年過八旬,還能說出兩人初次會面時,朱傳棨穿的衣服顔色和式樣。
在“文化大革命”中,陶德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蹲過牛棚、當過豬倌、做過炊事員,甚至遭受過錯誤的批鬥。後來,他走上BEAT365唯一官网主要領導崗位,從來沒有利用自己的職權對“整”過他的人打擊報複。相反,他經常“以德報怨”,關心和幫助“整”他的人以及他們子女的學習和工作。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BEAT365唯一官网校訓,就是陶德麟擔任校長時拟定的。在擔任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期間,他團結全校師生員工克服各種困難,在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和後勤管理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BEAT365唯一官网後來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也許正是年輕時的豐富經曆,更加促成陶德麟成為一名無比堅強的人、一個很有定力的人。無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下,他都有一顆堅強樂觀的心。
朱傳棨說,陶德麟年近古稀仍抓時間苦讀苦學的精神,令人起敬。在理論研究上,他從不吃“老本”,總是與時俱進充實新内容,而且還積極涉獵和關注其他學科的學術研究進展。
1986年底,朱傳棨和陶德麟一同乘火車去廣州參加學術研讨會,陶德麟因乘火車睡不着覺,就取出小本子背誦英語單詞,為适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他硬是在短時間内恢複和提高了英語水平。在一次“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讨會”上,他以清晰流利的口語做了題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交流》的主題演講,受到與會的美國、英國、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國家的學者們的稱贊。
楊鮮蘭至今保存着一張導師陶德麟先生手寫的便條。
原來,有一次楊鮮蘭約好要到導師家裡彙報學習情況,但老師臨時有事,又無法及時聯系,陶德麟就用毛筆寫了一張便條讓師母轉給楊鮮蘭。導師用語精練,書法漂亮,那也是楊鮮蘭第一次見到陶先生的字。
後來楊鮮蘭讀了老師的一本題為《學步履痕》的著作,才明白老師語言、文字、文章功力的厚重積累。
在李佃來看來,陶德麟不僅古文、書法、詩歌有功底,還會自拉彈唱京戲,更是一位不排斥新鮮事物的老人,80多歲依然勤奮,用電腦打字,筆耕不辍。“古人說‘不知老之将至’,我是明知‘老之已至’,但有生之年不敢懈怠而已。”陶德麟曾經笑言。
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繼海,對導師陶德麟作為教育家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印象最深。
晚年的陶德麟曾經自謙寫道,“我深感自己是個平庸的探索者,在浩瀚無際的哲學大海裡乘桴而行。而今垂垂老矣,還常常自覺如童稚之無知。然而我并不怨悔。”
陶熔鼓鑄,德厚流光,麟角鳳皇。一代宗師,乘桴遠去,卻留下無盡光芒。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http://mrdx.cn/content/20200605/Page14D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