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團隊第二季《論語》章節備課活動—— 餘婉卉老師主講“論語”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9-06
本網訊(通訊員 田昶奇)2020年9月4日下午3點,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團隊第二季《論語》章節備課活動在騰訊會議平台舉行,本次備課活動由國學院餘婉卉老師擔任主講老師,國際教育學院梁靜老師主持活動,來自課程團隊的40多位老師參與了本次備課活動。
餘婉卉老師
會議伊始,餘婉卉老師對本次備課會議的主講形式及内容作了簡單說明,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曆談了她對《論語》章節的教學目标、重點難點問題的理解。
會上,餘婉卉老師以說課的形式陳述了她在講授《論語》章節時的教學設計。首先她簡要介紹了自己的授課框架,并以此框架為基礎展開了她的說課内容。
整個授課框架分為四個部分:一、孔子與《論語》;二、弟子問“仁”;三、“仁”與“仁人”;四、孔子求“仁” 。
餘老師認為第一部分孔子與《論語》作為課程的導入部分,值得老師花一些時間去進行講授和拓展。首先在介紹孔子其人時,餘老師建議可以借助一些相關的影視作品(如2010年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1995年中國台灣、日本和韓國合拍的《孔子傳》等)來激發學生去了解孔子的興趣,或從文獻資料中提煉出一些有關孔子的小故事,以及從世界影響的角度援引一些中外文獻資料來補充介紹孔子,從而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去認識一個更加豐滿、立體的孔子。其次在介紹《論語》時,餘老師則建議将《論語》版本及其流變、《論語》的結構與特點等内容可以作為重點教學内容,并在講授過程中嘗試探索引導學生掌握閱讀《論語》的一些方法,從而引導學生真正地走進《論語》。
第二部分弟子問“仁”則可以說是貫穿整部《論語》的一個話題,在論語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經典的問“仁”片段。餘老師結合具體的片段總結了孔子釋“仁”的兩個特點:一因材施教,面對不同學生有不同回答;二孔子是在具體對話中解釋“仁”,不同于西學經典中一開始就下定義的方式。基于此老師們可以先和學生們總結一下這些問“仁”的弟子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以體悟的方式去理解孔子與弟子們所談論的“仁”。
在第三部分“仁”與“仁人”餘老師從“克己複禮”、“忠恕之道”、“依于仁,遊于藝”等方面概括了她的授課要點。并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結合《論語》原文的具體片段,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孔子先進是不是仁人”、“忠誠、賢明的大夫是不是仁人”、“孔子認為自己是不是仁人”、“孔子眼中誰是仁人”等來引導學生展開對“仁”與“聖”的讨論。
第四部分孔子求“仁”餘老師具體從“為仁由己”、“仁與利欲”、“知其不可為而為”、“任重道遠”等方面談了孔子對自己心中理想人格品質的堅守,并建議對于孔子求“仁”的一些觀點或做法,可以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例來加以說明。同時也可以參考一些西方哲學的觀點或與西方基督教義中的相關内容進行比較,在中西的相通與區别中加深對孔子求“仁”的理解。
最後梁靜老師對本次備課會議做出總結,其中她重點談到《論語》作為學生較為熟悉的經典文本,老師們的授課關鍵就是如何能使學生能在課上獲得一些新的知識。比如餘老師在說課中提及的向學生介紹西方對論語的認識和延伸介紹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常識,這些都是能夠讓學生覺得很新鮮的内容。在随後的提問讨論環節,餘婉卉老師對其他老師的提問如“在講授類似《論語》這樣的古代經典作品時教師應該如何突破翻譯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原文”、“如何在授課過程中超越關于孔子、《論語》之刻闆印象”等,進行了細緻的回答,本次備課會議在各位老師們的熱烈讨論中圓滿結束。
本文來自:武大通識教育公衆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