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我院心理學系費定舟副教授團隊在《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 (IHSI 2020)》(國際會議)上發表文章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09-29

本網訊(通訊員 武哲宣)近日,我院心理學系費定舟副教授團隊的“Narrative Review of the Role of Wearable Devices in Promoting Health Behavior: Based on Health Belief Model”一文在國際會議《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 (IHSI 2020)》上發表,會議時間為2020年2月19日-21日。論文第一署名單位是BEAT365唯一官网,第一作者是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費定舟副教授,第二作者是我院19級碩士研究生王霞。

IHSI 2020會議是一個跨學科的會議,旨在讨論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但不限于能源、交通、城市化和基礎設施的發展、社會發展、人類健康等工業、經濟、政府和教育領域,會議論文集由Springer出版,除被EI收錄外,還被計算機界知名數據庫DBLP,與Web of science齊名的科學數據庫SCOUPS收錄。

該篇論文的基本構想由研究生導師費定舟老師提出,并指導其碩士研究生搭建了研究的主體框架,由該生完成論文初稿,并經過導師的審議最終定稿。論文主要基于健康信念模型(HBM),探讨了諸如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是否能夠誘發有助于改善人們健康狀況的行為,概述了可穿戴設備在健康行為幹預中的可能性、有效性和局限性。

該綜述聚焦于運動和健康輔助型的可穿戴設備,通過考察對HBM的拟合程度來解釋可穿戴設備是否能夠引發行為的改變。HBM由需要動機理論、認知理論和價值期望理論綜合而成,主要用于預測人的預防性健康行為和實施健康教育,是一個通過幹預人們的知覺、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動,從而改變人們的行為的健康教育模型。有研究證明HBM中的變量能夠有效地預測行為,并且其中感知障礙和感知利益兩個變量是最強的預測因子。而通過回溯已有研究,可以發現可穿戴設備在這兩個預測因子上都有所貢獻,因此可穿戴設備在促進健康行為上存在可能性,隻是這一可能性局限于人們感知利益和感知障礙的相對強度。感知利益相對強度高于感知障礙時,可穿戴設備能夠促進健康行為的産生;感知障礙相對強度高于感知利益時,可穿戴設備不具備促進健康行為産生的必要條件。現有研究證明可穿戴設備體現了人們對自我管理的需求,而這種自我管理的需求能否引發自我管理的動機,從而發生行為的改變,正是現有的研究所沒有涉及到的,所以本次研究可以看作是在該領域的開山之作。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 附件【 論文全文.pdf 】已下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