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蘇德超:讓一切降臨,直到時間的風暴把我刮得灰飛湮滅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05

2020年11月20日晚上六點半,距離活動正式開始前半小時,圖書館總館學術報告廳已座無虛席,大門外不少同學還在排隊等候入場。第61期微天堂真人圖書館邀請了beat365体育官网蘇德超老師和藝術學院易棟老師同台開講,兩位老師與全場300多位師生圍爐夜話,分享彼此對人文的認知與體悟。

L

蘇德超,BEAT365唯一官网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唯一官网弘毅學堂責任教授、副院長。常年工作于本科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開設“哲學核心問題(形而上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文化概論”等通識課程。曾被評為BEAT365唯一官网十佳教師、榮獲BEAT365唯一官网傑出教學貢獻校長獎,是BEAT365唯一官网2019年度新聞人物。


蘇德超的人文之路


初識人文

二十五年前的六一兒童節左右,高三的蘇德超迎來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原以為已成功保送西南政法大學,預備就讀法學專業的他,突然得知自己保送失敗。律師夢破滅,被迫重新準備高考時,他想起了BEAT365唯一官网招辦的來信:“我校不在四川招收保送生,歡迎報考。”雖然不懂人文是什麼,“2+2+2”培養模式又意味着什麼,但他在懵懂中還是下意識将志願調整為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科學試驗班。這成為他與人文緣分的開始。

1993年BEAT365唯一官网開辦人文科學試驗班,1994年人文科學試驗班正式獲批,蘇德超老師成為了人文班的第二屆學生。兼修文史哲三門學科,課程壓力空前繁重,當時的學生從早到晚都在上課,甚至撥不出時間去圖書館借書還書。回想求學經曆,蘇德超老師笑言,到了大學才知道,輕松是不可能的,每天過得比高三還要充實,簡直就是高四。人文班旨在打通文史哲,培養具有通識視野的人文學者。正是這樣的綜合培養,讓哲學學者蘇德超老師涵養了獨特的表達能力與深厚的文字功底。

LL


智慧之旅

蘇德超老師的大學生活不隻有書本,他和朋友們用各種方式拓展着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他曾經和兩位同學一起勤工儉學,一開始是抄緻富信息的信封,每寫一千個可以賺一塊錢;接着緊跟“知識經濟”的發展找到一份在徐東的家教,一個小時收入三元(因為坐公交就得花費一元,為了蹭同學的自行車,他“硬生生地和那同學成了好朋友”)。這些打工經曆,讓他發現“這個世界隻要努力,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後來,三人成立了“步行者”工作室,很洋氣地給工作室起了英文名——WALKMAN,後來才意識到,一不小心把自己命名成了“随身聽”。工作室運營并不順利,屢次碰壁之後終于敲開了一家軟件公司的大門。幾個文科生最初的工作是手抄圖書館的公文大全,公司以之為底本做公文模闆軟件。簡單、重複、不具備創造力的工作很快讓大家陷入疲倦。于是“蘇點子”提出創意,把西方哲學史編進腳本,把打怪變成和哲學家的辯論,制作了一款名為“智慧之旅”的哲學遊戲。一個假期的忙碌,大家終于拿到報酬。三個人雖然都還不會打網球,但都買了網球拍——網球是那時候時髦的運動。

畢業之後,蘇德超選擇留在珞珈,與人文相伴。2008年,有雜志以高薪聘請他做執行主編,他婉拒了邀約。

“我其實是一個内向的人,換新環境的交際成本太高了。留在熟悉的武大,才可以更專注地研究我喜歡的東西。也許你們會懷疑,話這麼多的人怎麼會内向?内向的人,不是不能說話,不能逗人發笑,而是他沒法從和陌生人的交流中獲得快樂。”


人文與生活

面對主持人曾詩蕾“藝術和哲學是否會毀掉生活”的問題,蘇德超老師認為,日常生活的基礎是我們的肉體生活,肉體得到了滿足,當然會産生快樂。如果隻想過動物性的肉體生活,藝術和哲學可能真的會毀了生活。人的生活要審視。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但老是審視,人生也沒法過。就好像有個不存在的人總在偷窺你,後來發現這個人還是你自己。藝術和哲學是對生活的審視,可以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跳脫出來。

藝術可以固定住某一瞬間的美好,延長生命的流淌;而哲學是要讓大家想一想,究竟要過怎樣的生活。這是一件非常悖謬的事情:一般人往往在不如意的時候才會思考生活要怎麼過。研究哲學卻讓我們接受當下,在接受中改變。人總是希望取悅自己,哲學的取悅所獲取的快樂,大緻類似于好不容易證明出一道數學難題的快樂,那種快樂跟物質享受并不同類,無法為後者替代。

在某種意義上哲學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質量變得更高。每個人面對的世界都是一樣的,但在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眼中,這個世界完全不同。這種差别其實是一種視角的差别,是一種解釋的差别。實際上并沒有什麼“厄運”和“挫折”,隻是我們把某種經曆解釋為了厄運或者挫折。我們的生命中有的隻是經曆的發生,不管采取什麼樣的解釋都無法修改。我們唯一可以修改的是解釋,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哲學技巧,可以通過修改解釋,在物質條件無法到達時,讓人生變得更符合期望,或許這就是哲學的最高幸福:願意接受一切不得不接受的,不跟世界做對,而跟世界為伴,甚至成為其中真實的一員。

LLL


人文的“無”與“用”

人文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美好,但為什麼變得“沒有用”呢?這跟人類文明史的演進有關。随着近代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一些人傾向于不再相信作為實體的心靈或精神了,他們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否定了人文的思維方式。自然科學與人文最大的差異在于,自然科學相信因果論,從過去推導未來;而人文相信目的論,以未來定義當下。自然科學的原則是經驗觀察,訴諸感官。無論什麼儀器,最後都必須要用人的眼睛,耳朵,觸覺等感官去獲取數據。所以感官的地位被提高到了絕對的中心。然後再用邏輯和數學去組織這些感官材料。

在這一過程中,“心靈”變得不再重要,因為人文所注重的現象或過程,是沒有任何一個器官可以感受到的。人文不是做數學題,也不是做物理觀察,隻能“以心傳心”,通過對感受的解釋獲得生命體驗,人文是不可能脫離“心靈”而存在的。如果用自然科學解釋,戀人握到的是另外一隻手,而不是“男朋友”“女朋友”;當戀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看見的是一個影子,是視網膜上的一個影像,也不是“男朋友”“女朋友”,是人們把這個影像解釋成了“男朋友”“女朋友”;愛情就是激素分泌,快樂就是多巴胺旺盛……那些本來可以用心靈去解釋的事情,被粗糙地解釋成物質時,所有的快樂,所有的幸福,所有那些高明的美妙的東西,就都消失了,消失在感官無法驗證的“虛無”中。因為它們是“無”,所以它們“無用”。

然而,那些所謂“無用”的東西,恰恰是那些“有用”的東西要捍衛的。人類之所以要發展科學,正是因為還有那些無用的東西。在無用的東西中我們獲得人類所特有的樂趣。二戰即将結束時,丘吉爾在國内選舉中落敗,斯大林嘲笑他:“你打了勝仗卻還是被選掉了。”丘吉爾回應:“我之所以帶領英國打勝仗,就是要捍衛他們選掉我的權利。”人文對于自然科學應當具有類似的意義。



互動閱讀精彩片段


LLLL

讀者人文思想的提升是不是與讀書、與閱曆、與多聽講座有關?

蘇德超:都有關系,世界是一本書,别人講述的是一本書,今天是真人圖書館,每個人的經曆也是一本書。但人文的提升需要有比較豐富的體驗,敏感者的人文素養會比不敏感的人高一點,藝術家心靈的敏感程度要比普通人高很多。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見聞讓自己變得更敏感。這與為人處世不同,不是經曆得越多越老練,對人文有感知力的人,很多到了七八十歲仍然保持着童真,他們的心中有人文的真谛。

讀者如果說諸如“厄運”等詞彙隻是人對于客觀經曆的解釋,改變解釋就會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那麼有什麼解釋是無法改變的嗎?如果頻頻對一些經曆進行有利于自己的解釋,會不會使得對自己的反思鈍化?

蘇德超:當然,有些東西是不能改變解釋的。從哲學上看,所有的詞彙最終一定會循環定義,理解一些詞的意思必須通過另外的一些詞,而基本詞彙則是相互定義的。相互定義詞彙的涵義則是完全由我們的直覺和生命共同體決定的。當我們的直覺改變的時候,所有的語義就有可能發生改變。雖然短期内看不出來,但是當時間長了,就可以看出其改變。

我們重新解釋那些曾經被解釋為“厄運”的事情,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人是用人格成就生活,而有的人是用生活成就人格,重要的是後者。不論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都可以看作是對人格的磨練,從而成為想要的那個自己。不要用人格去交換想要的生活。

讀者在您看來,能不能把愛好當作職業?

蘇德超職業是讨好别人的社會行為,而愛好是用來讨好自己的,如果硬要把讨好别人和讨好自己的東西混在一起,可能會出問題。我的建議簡單而粗暴:選職業就選自己最擅長的,業餘愛好則選自己熱愛的。混為一談是哲學上的範疇錯誤。


讀者我是文學院新生,我的困惑是——學文學有什麼用?我學這個專業找工作有什麼用?對社會和國家有什麼用?

蘇德超:學文學有什麼用?感謝自然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文學的需求會比以前更多。為什麼會覺得學文學的不能像學數學物理的那樣為社會創造價值?毫無疑問是可以的。社會需要這個專業,就有存在的價值。社會需要表達,需要叙事。社會是通過叙事團結在一起的。文學的功用無可替代。有同學曾經問過,如果一個社會沒有自然科學,或者人文學科,哪個會最先滅亡?我的回答是最先滅亡的社會一定是沒有人文學科的社會。

讀者我看過一本寫敦煌的書,書中有一位李雲鶴老先生,他的孫子在澳大利亞學習文物修複,李老希望孫子畢業後能回到敦煌接替自己的工作。後來我偶然在一個紀錄片中又看到了李雲鶴先生和他已回到敦煌修複壁畫的孫子。在課堂上我聽老師講過樸學大師俞樾先生,後來去蘇州寒山寺,看到石碑《楓橋夜泊》便是俞樾手書。剛剛老師說人生就是不斷的重逢,感覺特别有共鳴。

蘇德超:如果說人生有三個階段,不斷重逢是第二個階段。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是不斷地遇見,當你遇見的時候,生命在好奇中充滿了自由。第二個階段是不斷地重逢,你發現,所有的遇見其實都是一種重逢,凡所遇見,内心都有愉悅的應和。到了第三個階段,你會認識到自我的豐富,所有的經曆,理解的不解的,最終都融化在自己心中,這時你才發現,原來你是那樣的豐富,豐富的程度遠遠超過想象力的貧乏。我們在外面遇見的,無非是自己内心的一部分。

所有生命中的遭遇都是一次相逢,應該把所有的相逢都理解為重逢,這樣,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自己有多麼豐富的過程。如果看不到希望,那是因為你一直在眺望遠方。

讀者我是20級PPE的新生,想了解老師對生命的理解;為什麼在一個因果論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的世界裡,依然有一群人義無反顧地願意被目的論支配?

蘇德超:關于生命,自然科學的回答主要是關于碳基生命的,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作為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基因有一套編譯規則,而文化觀念也有類似于基因一樣的規則,也會寄生、傳播、死亡。現實中的碳基生命也好,科幻中的矽基生命也好,真正讓生命成為生命的不是這些載體,而是這些載體所呈現出來的體驗。科學家研究的是波長,而不是我們看到的紅,但對于生命來說,重要的不是這個外在的波長,而是内在的效果。人文的意義也在于此。

為什麼人受目的論的支配,并且願意受目的論的支配?用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這隻是物質的高階現象。另外一種說法是,在這個世界上,相信解釋的人比不相信的人要多一些。


後記

易棟老師說:“我大一的時候就認識蘇老師,在我看來,他的經曆非常勵志。”

陳銘老師說:“每當有人說我的表達有邏輯時,我總會在心裡想,那隻是因為你沒有聽過蘇老師的表達,他具象了邏輯。”

蘇德超老師在結語中說:“從2019年開始,很神奇,從哲學角度我對世界突然有了屬于自己的看法,我開始接受了所有,在我眼中,這個世界也就真的不一樣了。所以我想說,讓一切降臨在我身上,直到時間的風暴把我刮得灰飛湮滅。”


文章來源:BEAT365唯一官网圖書館公衆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