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豔老師帶你走進“心理學視角下的死亡研究”——記第五次教師午餐研讨會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0-12-14
本網訊(通訊員 田宇曦)2020年12月10日中午12時,第五次教師午餐研讨會準時在振華樓B107報告廳舉行。應用心理學教研室曲曉豔老師為我們帶來“心理學視角下的死亡研究”的主題報告,學院20餘名教師參加此次午餐會活動。
曲老師以自己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遇到案例開始,說明了自己關注死亡研究的原因,指出自己關注死亡心理研究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對待患有死亡恐懼、死亡焦慮之人的方法。而後,曲老師從死亡态度研究、恐懼管理理論、瀕死與創傷和接近死亡的體驗研究、人格發展的創生理論和死亡反省研究這幾個方面,介紹了西方死亡心理研究的不同傳統。在對西方死亡心理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不同側重點進行分析後,曲老師認為不同人群面對死亡的觀念和行為都是不一樣的,在對不同群體進行死亡教育或是死亡幹預的時候,應該從不同的切入點入手,對不同群體進行不同的幹預。
在說明了死亡心理研究的應用意義之後,曲老師總結了死亡心理研究傳統的二種分類:一類是側重消極的死亡焦慮、死亡恐懼和防禦行為,另一類是積極的死亡接受、心理成長和親社會行為。曲老師指出,對死亡産生恐懼和焦慮的原因是對死亡的抽象認知,是無生命回顧和無他人視角的認知内容,是一種短時的體驗;相反,死亡接受和心理成長是對死亡的具體認知,包括生命回顧和他人視角的認知内容,是長期的死亡反省過程。
最後,曲老師指出在不同文化情境之下死亡心理的表現會有很大的差異,可以從價值觀、宗教觀、人際關系以及對“好死”和“傳承”的内涵等方面來解讀中國人的死亡心理,并分享了自己對于中國文化情境下中國人的死亡心理的一些思考。
(圖片:鄧莉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