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曲曉豔:面對焦慮,要麼戰鬥,要麼逃跑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5-05

2021年4月17日,第65期微天堂真人圖書館在學術報告廳舉辦。活動以“他們是讓你在武大安心的人”為主題,邀請到《心理學與生活》課程主講曲曉豔老師、《性與健康》課程主講朱俊勇老師、《疫苗與健康》課程主講劉萬紅老師作為真人圖書,為百名讀者解開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惑,引導廣大學子關注健康,關愛自己。

曲曉豔,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副系主任,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日本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博士後,新西蘭梅西大學訪問學者。武漢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國家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教授課程有《心理咨詢導論》、《親密關系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核心通識課)、《愛的藝術》(通識課)等。

期末考試準備充分嗎?

升學、就業能收到滿意的offer嗎?

在朋友眼中我足夠好嗎?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焦慮如影随形。beat365体育官网心理學系曲曉豔老師,為我們解析焦慮的成因,并分析其應對舉措,帶領我們走近焦慮、遠離焦慮。


一、焦慮成因:從遺傳到家教方式

人生來就會焦慮嗎?

答案是肯定的。曲曉豔老師告訴我們,在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上,焦慮具有适應性意義。我們的生存環境中存在很多威脅,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焦慮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危機正在降臨,為了保存自我,要麼準備戰鬥,要麼選擇逃跑。

每個人生來都會焦慮,但并不代表每個人的焦慮程度相同。比如手機鈴聲響起,有的孩子會開心,有的孩子會驚恐,後者可能焦慮傾向更為嚴重。如果我們經常遇到應激性事件,就好像呆在細菌病毒較多的環境中更容易生病一樣,難免會更為焦慮,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會演變為一種持久性的焦慮。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焦慮水平及應對方式會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父母對孩子是專制型的養育方式,那麼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到焦慮。

焦慮是一種心理現象,但與我們的生理反應非常相似,它可能會喚起心理層面上的免疫風暴。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被病毒喚起,适度的喚起會幫人體清除病毒,但過度喚起就會出現免疫風暴,導緻自身出現問題;焦慮也是一樣,适度的焦慮可以幫助個體适應環境,但過度的焦慮會讓個體時刻處于不必要的警戒狀态,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強迫症、抑郁症等情況。


二、焦慮出沒:危險信号與判斷标準

焦慮出沒會有哪些信号呢?過度的逃避傾向,反複确認“如果…怎麼辦”的問題,過度關注别人是否因自己而心煩,“完美主義”,出現頭痛、胃疼、惡心等生理性症狀,睡眠紊亂,擔心幾小時甚至幾周後的事情……這些都是焦慮的表現。比如,很多學生對自己要求非常高,永遠擔心不夠好,覺得不管怎樣努力都不能實現目标。再比如,明明事情非常遙遠,但現在就非常擔心,這就是預期性焦慮。

焦慮分為正常焦慮與神經症焦慮兩種。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有擔憂,這通常屬于正常焦慮;但如果擔憂的事情和現實明顯不符,遠遠超過了承受的限度,就是神經症焦慮。在正常交流的情況下,我們在獲取了足夠的信息之後會鎮定下來;但如果反複确認仍不滿意,永遠處于擔心的狀态,可能就是神經症焦慮。正常的焦慮可以催化出積極的變化,而神經症焦慮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三、焦慮應對:認識自我與接納自我

曲曉豔老師針對不同的焦慮類型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如果出現正常焦慮,需要及時進行自我調解;如果出現神經症焦慮,也不必感到懼怕、産生羞恥感,隻要及時尋求幫助,接受正規的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就可以擺脫神經症性焦慮的困擾,回歸正常生活狀态。

曲老師通過圖片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大腦的信息加工方式。非焦慮的大腦可以區分危險信息和安全信息,而焦慮的大腦判定所有信息都不安全。經常焦慮的人往往習慣于去做災難性和絕對化的設想,認為事情要麼是絕對成功,要麼是一敗塗地。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思維方式,明白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

從成因上看,焦慮往往來源于未知,來源于不确定。無論在校園還是日後走入社會,未知與不确定都在所難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焦慮,從而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态呢?一件事情,我們越是去了解,越是直接面對,恐懼與擔憂就可能越少,焦慮也就随之減少。反之,如果我們固守否認和逃避的心态,它将是一座永遠沒有辦法翻越的山,任何時候都會引發焦慮。

走近焦慮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而遠離焦慮更需要接納自我,發現自己的與衆不同之處,而不是隻盯着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深窺自己的心,而後發覺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案例分析

圖片

假如你的好朋友确診了抑郁症,作為朋友,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他更快地擺脫抑郁?

讀者1:

我是研三的學生,我自己确診抑郁症并且正在服藥。我覺得如果身邊朋友确診抑郁症,把他當作正常人來對待就好。也許我們不能幫助朋友擺脫抑郁,但可以時刻關注朋友的狀态,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我在抑郁症比較嚴重的時期不想出門,這個時候朋友拉着我去散步、打球,多多少少都會幫助到我。

讀者2:

我自己也确診了抑郁症,去年十二月份的時候痊愈了,現在處于恢複期。我覺得如果想要幫助朋友的話,首先是日常生活中不傷害他,盡量不引發他的抑郁情緒。如果從抑郁症的原因來分析,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我在哲學院周玄毅老師的微博上讀到過,你知道一切沒有意義,所以你才要創造一些意義;你知道你創造意義也沒有意義,所以你創造的意義才是專屬于你的意義。另外,抑郁也可能是因為生活中遭遇了打擊。我覺得可以做的就是幫助朋友正視缺憾,正是因為生命中有了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讀者3:

我是19級心理系的同學,我有确診抑郁症的朋友,她對我産生了很強的依賴,這種依賴給我很大的壓力,可能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于是我就轉變了角度,我想我能做的是給朋友一種信任感,讓她知道我一直在她的身邊,她在我身邊是安全的。我想,在幫助朋友之前,還是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評估。

三位同學為大家分享了自己或是身邊朋友對抗抑郁症的經曆。現在大家可能會發現,大學校園中抑郁症案例好像越來越多了。

我們發現大學生中很多抑郁症都是輸入性的,也就是說在進入大學之前,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就已經有了抑郁症狀。剛才有同學說感覺人生沒有意義,這種虛無感很大程度上與我們接受的教育有關。從小到大我們忽略了身邊所有的美、所有的好、所有的愛,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學。很多同學進入大學後就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好像我的人生目标已經達成,今後不需要再去追求什麼了,人生可以結束了。

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一種傾向性,我們知道自己孩子是好的,但從不誇獎孩子的好,隻是不斷地批評孩子的不好,希望孩子更完美。所以我們現在創造出很多完美主義的孩子。之前我接診過一個很嚴重的抑郁症患者,她告訴我,她考了九十九分也不會快樂,隻會想為什麼沒有考一百分。考了一百分,快樂也不會持續很久,因為不知道後面要怎麼辦。

我們對抑郁症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有效幫助到身邊的人。

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我們首先要知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抑郁症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治愈抑郁症,抑郁症是需要專業人員治療的。

那麼,作為朋友,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一般來說,在藥物治療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抑郁症是可以得到緩解和治愈的。如果朋友在服藥,可以監督他、督促他。我們學校有心理咨詢中心,可以鼓勵朋友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在抑郁症非常嚴重的時候,人可能會自殺。生命隻有一次,你救他的機會也隻有一次,如果你足夠敏感,察覺到了異常情況,就可能拉住他,給他一次再生的機會。

如果朋友的抑郁症狀沒有那麼嚴重,隻是在一段時間裡面處于抑郁情緒,你可以給與朋友高質量的傾聽,聽他去談内心的想法,不随意評價他,也就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傾聽的同時給與朋友的是陪伴和愛。

在我看來,對抗抑郁症最核心的就是愛:愛自己、愛别人。隻有愛才可能讓人的心靈回歸到大千世界,無論這個世界是有很多的幸福還是很多的苦難,他都有勇氣和能力去承受。如此,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書籍推薦

作者:[美]羅蘭·米勒

譯者:王偉平 譯

索書号:C912.6/B5554

讀者:我本科學心理學專業,是曲老師的學生,研究生讀法學專業。通過心理學專業的學習,我獲得了很多啟發。曲老師在我們本科的時候教過愛情心理學,我想請曲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下《親密關系》這本書。我發現身邊很多朋友對親密行為如何建立、如何維系都存在疑惑。

曲曉豔老師:如果有同學對親密關系感興趣,推薦大家去看《親密關系》這本書。這本書非常系統地介紹了我們所關心的一些話題。我下學期要開一門通識課《愛的藝術》,如果大家希望對親密關系的建立有更進一步了解,也歡迎到我的課堂上來,無論選不選課,我們都可以一起探讨。

文章來源:BEAT365唯一官网圖書館公衆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