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師生赴浙江缙雲實習調研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9-28
本網訊(通訊員高玉璞、賴泳成、朱迪文)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夢,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勢必離不開城市鄉村的共同振興。其中,鄉村振興無疑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塊短闆。為了助力鄉村振興,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beat365体育官网鄉村振興實習調研團隊一行16人,在實習帶隊指導教師趙士發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鄉村振興示範縣”——浙江省缙雲縣,從9月22日至26日開展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深度了解浙江鄉村振興的道路與發展方向。
調研隊抵達浙江缙雲
調研将實地考察與訪談交流相結合,理論與實踐并舉,自9月23日始,三天的行程分别以鄉村的開放交流、協同發展、創新創意為主題,逐層深入、循序漸進,力圖探尋鄉村振興的奧秘。
一、鄉村振興與開放交流
初秋的獨峰書院古樸幽雅,靜立于仙都好山之麓。一踏入這座缙雲的文脈高地,便能仰視頭頂高懸的朱熹先生題“正氣”二字,浩然之氣蕩蕩。 而誰又曾設想,這座承載了缙雲重教尚學傳統文化的教學之地,如今又擔負起了促進國際人文交流的重任。
“地球村”,指的是現代科技縮短了地球上的時空距離,使得地球像一個小小的村落;而“新地球村”,指的則是在國内和國際關系上包含着平等、參與等實質性民主内涵,克服了城鄉對立、鄉村依附于城市的舊發展道路的地球村發展理念,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本質上是一緻的。
“新地球村”是一種新型的鄉村發展模式,也是世界發展的一種新方向;而提出這一概念的,正是出身于浙江缙雲的趙月枝教授。為了更深刻地了解這一道路,我們于9月23日來到了獨峰書院,并聽趙老師講解“新地球村”的想象、鄉村振興的新方式。
趙月枝教授講解“新地球村”構想
趙老師是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卓越訪問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擔任缙雲河陽鄉村研究院執行院長與首席專家,是享譽世界的新聞傳播學頂尖學者和鄉村研究專家。她在帶領我們參觀仙都國際人文交流成果展的同時,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村莊的重要性、以文化和生态推動鄉村振興的新方式,以及用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講述鄉村故事的創新理路。
趙月枝教授與調研隊在獨峰書院進行座談
仙都淵源深遠、底蘊厚重,曆史直溯上古時期。鼎湖峰拔地而起,相傳軒轅黃帝曾在此鑄鼎煉丹後跨赤龍升天而去。以此曆史傳說為依托,仙都每年都會在黃帝祠宇舉辦大型祭祀典禮,再現中華民族傳統風采的同時,也吸引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民來此瞻仰交流,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承。
氣勢恢宏的黃帝祠宇
同樣地,在黃帝文化的助力下,趙老師利用獨峰書院搭建起了一個雙向的傳播渠道。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學者來此研學、進行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不少國外學者、留學生在這裡感慨萬千,紛紛留言:“這個國家有我們已經遺忘的價值觀,我深深尊重它”“美麗的鄉村應該是全世界共同的聲音”等。在這個民族主義與孤立主義高漲的時代,一度西風牢牢壓制了東風;但在這個展廳,我們看見了一條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開掘軟實力的新路,及其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二、鄉村振興與協同發展
要探究鄉村振興,鄉村本身永遠是一切研究的基礎。9月24日,調研隊取道小赤壁與仙都觀前往浙江省缙雲縣下洋村,清晨霧露未散,空氣中還能嗅到夜裡的濕氣,景色在此番光景下更顯超然世外、仙氣飄逸。
浙江省作為鄉村振興試點的重點省,設立了100多個示範鄉鎮、300多個特色精品村,下洋村名列其中。老村主任劉鍵熱情洋溢地為我們講述了下洋村的奮鬥史;我們看到了鄉村的努力,更看到了鄉村幹部的好典型。
老村主任劉鍵講述下洋村曆史
正如毛澤東主席曾經指出的,“政治路線确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村幹部也對村莊的發展起着關鍵的引領作用,要做好人民的村幹部,必須要有熱情、有擔當、有想法、敢創新,要團結群衆、為了群衆。
由于缙雲是一個主打旅遊的示範縣,調研隊在下午訪談了缙雲縣仙都景區相關的三個主體:政府、遊客與商家(民宿、餐廳、超市等)。
調研隊在缙雲燒餅總部采訪
在仙都,政府持續落實利民政策,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商家也有相當的建設熱情。各個主體創新協同發展,積極融入新時代,為仙都建設注入了創新活力。
幹部是關鍵,協同是保障。當幹部充分發揮領導力、人民充分發揮積極性,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一定會實現。
三、鄉村振興與銳意創新
缙雲是一個重視傳統傳承的地方,也是一個重視創新與融合的地方。9月25日,我們在缙雲河陽感受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碰撞。
入秋的太陽還殘留着夏天的熱情,光影交錯間的“河陽古民居”五個大字在歲月的痕迹中展現出了煥然一新的氣息。
秀美的河陽古民居
一座古村落的文化氣息往往體現在它的建築風格上。在虛竹公祠的木梁雕塑中,有着老馬護子的孝;有着戰馬沖鋒的忠;也有着鹿鳴分食的悌。在這不易被人察覺的角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追求。
調研隊在參觀虛竹公祠
除去忠孝,這座古村落也用它的建築語言向我們闡述了廉潔的含義。“循規映月”墨池旁是朱錫田的居所,其中方圓的通道組合出銅錢的形狀,而通道盡頭月亮形狀的盆栽則表達了他希望進入自己家門的錢财應該像月亮一般清清白白。由他自創的“耕讀家風”的門楣,也在告誡後人們勤勞務實才是正道。
上午的古村落之行向我們展示了保護發揚傳統文化的振興之路,下午的黃龍山之行則向我們展示了通過人為力量賦予一個地區獨特意義的振興之路。
黃龍山景區大門
黃龍山景區由一家民營企業開發。這裡以奇石出名,該企業就通過西遊文化賦型、收集特殊的林壁石等方法放大這一特點。除去黃龍山本身具有的“奇石”,該企業也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為景區增添色彩:以火箭整流罩殘骸為代表的航天科普基地、以素質拓展為主的娛樂設施區域、以及最重要的,以輕奢水果為主的科技新農業園區。這片園區也是新時代農業的試驗田,是“生态革命”的可行道路之一。
參觀黃龍山科技新農業園區
兩地似乎全然不同,一為傳統文化,一為現代技術,然而卻都以創新為底色,開拓着鄉村振興的新道路。
四、結語
轉眼5天的仙都實習調研就要結束了,大家都有幾分依依不舍。通過5天的調研、訪談與學習,團隊成員獲益匪淺,深刻地了解了鄉村振興的現狀與前路。大家積極地分享心得與體會,更清楚而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振興是民族複興的基石,蘊含着最蓬勃的動力與最有活力的未來,隻有堅持開放交流、協同發展、銳意創新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美麗的仙都花海和鼎湖峰
(圖片:周俊先、張昊、陳瑩瑩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