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視野下的宗教學課程改革實踐及其成果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0-15
【編者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技術的融入,不僅會帶來課程教學方面的深度創新,還将充分體現課程育人的多方面功能。借助于跨學科的教學理念、實地的田野調查與影視技術的運用,“宗教人類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不僅讓學生們從理論上體認宗教人類學的跨學科特質,而且通過生動的、客觀的、實地的記錄形式,獲知宗教現象所具有的更為廣泛的文化意義、時代價值,感受宗教文化與整個國家民族在20世紀以來的命運與共,體認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産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本網訊(通訊員 周雅倩 巫俊逸)2021年10月14日下午,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湖北省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會協辦的“宗教人類學課程田野調查影視作品分享會”在振華樓B214會議室順利召開。湖北省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會周冶陶會長、BEAT365唯一官网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方祥玉副主任、學院分管本科生教學的李志副院長、宗教學系翟志宏主任、宮哲兵教授、曹彥副教授及20餘位學生,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是曹彥老師主持的“‘宗教人類學’課程的人類學影視作品實踐”項目(“哲學專業一流本科綜合建設”項目的子課題之一)的系列成果之一,集中展示了選課學生綜合使用文字性的田野調查與影視技術方面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凸顯了課程本身的科學性與趣味性。在展示環節,與會師生共同欣賞了《蓮溪寺的早晨》、《長春觀•田野調查》、《武昌佛學院複學調研》、《長春觀與太歲文化》四部由學生獨立創作的影視作品。活動的協辦方“湖北省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會”将這四部學生作品評定為“2021年度調查報告優秀獎”。
翟志宏主任通過回顧了宗教學系的發展曆史,指出宗教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是使宗教學成為科學的重要支撐學科。他尤其指出,“宗教人類學”這門課程最初是由宮哲兵教授開創的,曹彥老師接續講授了這門課程,并通過帶領學生開展田野調查以及在此基礎上拍攝影視作品,從而把實踐教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宮哲兵教授對《蓮溪寺的早晨》的優質的畫面和幽靜的氣氛表示贊歎,對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田野調查方法表示贊揚。他從專業的角度指出,宗教儀式是宗教人類學的重要研究範疇,而影像手段的使用,在真實性、具體生動性方面遠遠超過了文字,因而這種教學改革方向值得推崇;宗教人類學由于田野調查方法的普遍運用,使其研究對象從非制度化宗教擴展到了制度化宗教。
在觀看了《武昌佛學院複學調研》等影片後,方祥玉副主任對學生們在影視作品中所體現的多學科知識綜合能力以及影片中宗教界人士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了充分的肯定與贊賞。她還結合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具體工作,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加入到課程改革工作中來,進一步加強學院間和教師間的跨學科合作,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的綜合水平。
學院副院長李志指出,宗教人類學作為一個大的學科領域,本身就是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多學科融合的一個結果。曹彥老師主持的“宗教人類學”課程改革,充分體現了新文科教育改革的三個基本理念:一是跨學科,二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高度融合,三是新技術、新媒介與專業教育的高度融合。通過田野調查以及視頻的制作,曹彥老師以特别的教學形式,讓同學們在拍攝及田野調查中理解深刻而抽象的理論。
周冶陶會長指出,分享會開得非常好。第一,這些作品的制作過程,直接幫助學生們掌握宗教專業知識、跨學科的一些專業技能,尤其是有助于培養學子們理論結合實際的科研素養;第二,這些作品的制作實踐有利于促進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從課堂走向多學科結合的田野調查,是宗教學教學與科研改革與創新的好途徑;第三,這些作品不僅宣傳了武漢市優秀的傳統文化,也為保護文化遺産的理論研究提供了現實的鮮活的好素材。她希望今後還有共同合作研究優秀文化遺産的保護、弘揚和傳承的工作。
參與制作這四部影片的學生們也分享了自己的學習心得。對于所有參與“宗教人類學”課程的同學們來說,這次分享會如同他們的“成年禮”。學生們不僅展示了他們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還分享了在田野調查的實踐中獲得的真實體驗。更重要的是,各位學生集體創作的人類學田野影視作品,以及相互呼應的田野調查報告,将一同成為具有永恒科學價值的研究檔案。
(照片提供:陳崴、謝來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