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的革命】田野調查+影視創作,這門課真有趣——宗教人類學課程改革側記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11-11
本網訊(通訊員施玥馨)宗教人類學是使宗教學成為科學的重要支撐學科。我院的“宗教人類學”課程自開講以來,一貫注重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的有效融合。主講教師經常帶領學生深入實地開展田野調查,鼓勵學生與被調查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觀察其日常生活狀态,從而得到真實可信的人類學研究材料。
2017年,該課程的主講教師曹彥副教授發現,伴随現代化及城市化推進,傳統文化及其場所逐漸消隐。文字性的田野調查報告很難生動、完整、具體地記錄傳統文化,唯有影視化手段才能更多地承擔起“拯救文化”的重任。基于這一體認,曹彥開始教學改革探索,邁出了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一步:引入田野影視創作。學生需在開展田野調查、提交調查報告的基礎上,進行田野影視創作,作為期末的最後成果。
beat365体育官网的“宗教人類學”課程創始人宮哲兵教授從專業的角度指出,“宗教儀式是宗教人類學的重要研究範疇,而影像手段的使用,在真實性、具體生動性方面遠遠超過了文字,因此這種教學改革方向值得推崇。”
文字與影像均是重要的原始記錄載體。在曹彥看來,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報告與田野影視作品如同硬币的兩面,可共同成為具有永恒科學價值的研究檔案。他要求學生在田野調查報告中詳細記錄拍攝、讨論、剪輯的全過程,使報告與視頻互相呼應、互為補充。這一方法論層面的突破,也讓這些人類學田野影視作品成為有别于藝術電影和普通紀錄片的科學作品。
為提高學生人類學田野影視創作能力,曹彥在課堂中融入視頻制作相關内容,專門講授紀錄片拍攝技巧與流派、傳授視頻剪輯方法,提煉人類學研究特有的鏡頭語言。并在具體實踐中指導學生确定拍攝主題、實現現場拍攝、完成視頻後期制作等,為學生開展視頻創作掃除了技術壁壘。
在具體的實踐方法方面,曹彥以著名人類學家博阿斯的“文化相對論”為指導,向學生強調:要應用參與式的主位觀察法,并充分調動被拍攝者的主體意識,讓其參與拍攝和剪輯的全過程,多聽取他們的意見;要充分尊重被調查對象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與其建立良好的田野關系,并以田野影視作品回饋被調查對象,不做知識的掠奪者。
教學改革實施4年以來,學生們已成功創作各類題材的優秀田野影視作品,如《石觀音寺》《基督教音樂》《道教三元朝儀》等。2021年,學生們獨立創作的《蓮溪寺的早晨》《長春觀•田野調查》等4部作品榮獲湖北省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會頒發的“2021年度調查報告優秀獎”。
其中,《蓮溪寺的早晨》由4名學生合作完成,全程用手機拍攝,卻具有豐富的鏡頭語言和不輸專業相機的畫面質感。為完成這一創作,小組成員三次造訪蓮溪寺,六天三晚的時間内,與寺内比丘尼保持相同作息與飲食,用鏡頭追蹤她們的行動軌迹,甚至早上三點半就要起床拍攝。又經過一個多月的後期剪輯處理,終于記錄下蓮溪寺比丘尼真實的清晨生活。
人類學田野影視作品《蓮溪寺的早晨》
《石觀音寺》的拍攝地點位于黃陂區,需乘地鐵再轉車兩趟,曆時近四小時才能到達。但制作小組不懼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每周末堅持造訪,用三個月的時間精心完成了這份優秀的宗教人類學田野影視作品。調查實踐過後,小組組長曾梓煜感觸頗深:“我們所經曆過的辛苦,與宗教人類學家的辛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這些工作在他人眼中可能隻是笨拙地重複和記錄,但這份親身經曆讓我覺得,正是這種笨拙,才讓很多曆史更加精細。”
對學生們而言,田野調查+影視制作既是雙重挑戰,也是令其終身難忘的經曆。在這一新型實踐育人形式下,學生們不僅能夠學習田野調查方法、深化專業認知,更能提升綜合素質、滋養人格成長。在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田野實踐中,學生與被調查者一同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激發對方對其生活的激情和熱愛。
《蓮溪寺的早晨》總策劃何音君同學表示,“‘宗教人類學’的課程實踐培養了我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策劃組織能力、與被調查對象和小組成員的溝通交流能力、田野考察能力、視頻拍攝及剪輯能力。這門課的實踐、交叉學科性質很強,很好地踐行了學以緻用的要求。”
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志認為:“曹彥老師主持的‘宗教人類學’課程改革,充分體現了新文科教育改革的三個基本理念,一是跨學科,二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高度融合,三是新技術、新媒介與專業教育的高度融合。宗教人類學作為一個大的學科領域,本身就是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多學科融合的一個結果。通過田野調查以及視頻制作,曹彥老師以特别的教學形式,讓同學們在拍攝及田野調查中理解深刻而抽象的理論。”
文章來源:BEAT365唯一官网新聞網 http://news.whu.edu.cn/info/1004/65867.htm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