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中國當代邏輯學走進英語學術圈——《亞洲研究》(中國邏輯專刊)出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6-13


關鍵詞:亞洲研究;中國邏輯專刊;當代中國的邏輯

受英文期刊《亞洲研究》(Asian Studies)編輯部邀請,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與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揚•弗霍夫斯基(Jan Vrhovski)博士合作策劃和主編的《亞洲研究》(中國邏輯專刊)(2022年第10卷第2期)于今年5月9日正式出版,全刊共404頁。本期專刊的主體部分由不同作者撰寫的九篇英文論文構成,分别概述和評價了新中國邏輯學從1949年到2019年的七十年發展曆程,以及中國邏輯學界對中國邏輯史、邏輯哲學、哲學邏輯、歸納邏輯、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自然語言邏輯、數理邏輯教學、數理邏輯研究等方面的探究。這是第一次把中國當代的邏輯學研究整體地推向英語學術圈,有助于西方學術界了解中國邏輯學界的現狀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亞洲研究》主編羅亞娜(Jana S. Rošker)為本專刊撰寫序言《<亞洲研究>與中國邏輯史——一個漫長且富有成果的旅程》,肯定中國現當代邏輯史是一個“日益重要”的研究話題,這不但由于它“在西方學術界仍然太過被忽視和鮮為人知”,還由于對它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現代中國及其對當代世界的科學貢獻和學術貢獻”。該專刊一出版,即受到英語學術圈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被認為毫無疑問是在西方傳播當代中國邏輯學方面的“突破性貢獻”。

《亞洲研究》由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文學院亞非研究系于1997年創辦,刊名為《亞非研究》,2013年改為現名《亞洲研究》(季刊)。該期刊旨在分析和解釋亞洲,尤其是東亞社會體系的社會現狀,關注其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該刊發表經同行評審通過的原創論文和翻譯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來自于跨文化研究領域,特别是來自跨文化方法論、文學、人類學、曆史學、藝術史和哲學等領域。該刊也出版讨論上述研究領域内特定主題的專刊。每期專刊通常發表至多三篇涉及專題之外話題的學術論文和書評。

《Asian Studies,Special Issue:History of Log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亞洲研究:當代中國的邏輯史專刊)封面圖

該專刊發表的九篇核心論文涉及中國現當代邏輯研究的不同方面,依其所側重的視角被大緻劃分為三組,以下對這些論文的主要内容做逐一介紹。

第一組是對邏輯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和研究主題的概述,包括以下三篇論文:

陳波(BEAT365唯一官网)的《中國邏輯學七十年:1949—2019》一文全景式地展示了新中國邏輯學研究錯綜複雜的景象。在勾勒出1949年以前中國邏輯學研究的大緻輪廓後,論文概述了中國的邏輯學及其各分支領域緊随中華人民共和國腳步的七十年發展曆程,将其劃分為兩個階段:從1949年至1979年這前三十年,中國的邏輯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走了一些彎路,總體情況不盡如人意;從1979年至2019年這後四十年,由于改革開放,許多中國邏輯學家出國訪問或在國外大學、研究所攻讀學位,逐漸熟悉乃至融入了邏輯教學和研究的國際主流,并迎來了中國邏輯學的蓬勃發展。從上述發展曆程得出如下經驗教訓:切實尊重并保護學術自由;學術不能在隔絕狀态中發展,要充分擁抱國際學術界,同時要堅持獨立思考;要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讓不同的學術立場和觀點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改善和發展;要培養學術自信心,逐漸從全面的跟随式學習進展到局部的原創性領先。

胡楊和胡澤洪(華南師範大學)的《中國的邏輯哲學: 七十年回顧與展望》一文是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年間中國學者在邏輯哲學領域所做工作的回顧。論文概述了中國邏輯哲學研究的總體趨勢,并從“邏輯哲學”與“哲學邏輯”概念的區分、邏輯的性質和範圍,以及邏輯的社會文化作用等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學者提出的重要見解。論文在方法論上強調,要在中國的話語語境中論述和評價邏輯哲學領域的一系列相關争論。他們的論文還對一種從中國傳統學術資源入手、具有中國特色的邏輯哲學研究進行了展望。

翟錦程(南開大學)和劉永強(國防科技大學)的《中國邏輯研究的曆史、現在和未來》一文緻力于為中國本土的中國傳統邏輯研究提出一個更為一緻、簡潔的曆史叙述,從方法論上區分了中國邏輯研究的不同階段。該文提出,對中國邏輯的研究始于西方傳統邏輯在中國傳播的第二次浪潮。在孫怡讓的初創工作和劉師培的發展之後,胡适、章士钊、郭湛波等人初步建立了這一領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西方邏輯體系的基礎上對中國邏輯進行系統化工作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然而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學術界開始反思上述研究方法,并導緻了相關研究從以西方邏輯為體系整理中國邏輯為主流到向中國文化和中國邏輯回歸的趨勢。

第二組側重于當代中國邏輯學研究中技術上更為專門化的分支,近幾十年來,這些分支因其可用于自然科學和新興技術而受到更多的關注。它包括以下四篇論文:

劉奮榮(清華大學)和李大柱(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中國社會網絡邏輯研究十年史》一文主要探讨了“社會網絡邏輯”這一認知邏輯新近分支十年來的曆史發展。論文詳細闡述了社會網絡邏輯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它的研究是如何擴展的,尤其是中國學者十年來在這一領域,特别是在圖博弈(graph games)方面的重要想法和研究成果,并重點強調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論文還表明,中國學者和國際同行之間的成功合作構成了這段曆史的重要方面。

任曉明(南開大學)的《中國當代歸納邏輯研究的新發展》一文簡明扼要地給出了歸納邏輯研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展望。論文指出,當代中國的歸納邏輯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圍繞着對休谟問題的哲學研究展開,并以概率邏輯研究為主導,以巴斯卡概率邏輯與非巴斯卡概率邏輯、精确概率邏輯與非精确概率邏輯、純粹歸納邏輯與實質歸納邏輯為主要内容。論文還指出,中國歸納邏輯發展的一個新重點領域是在人工智能領域興起的因果推理研究,它将形成一種與概率邏輯相互競争以及互補互動的新格局。

武宏志(延安大學)的《中國的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研究綜述》一文追溯了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在中國大陸發展的軌迹。論文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該領域主要著作的翻譯、學術著作、學位論文、研究機構等方面綜述了這一領域的發展現狀,并特别凸顯了中國的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研究從“引進來”到“送出去”的重要轉折。論文還指出了該領域的現有不足,并對其未來發展寄予期望。

鄒崇理(湘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李可勝(合肥師範學院)的《中國的自然語言邏輯研究綜述——從1949年到2019年》一文對自然語言邏輯在中國的發展進行了曆史性回顧,将其大緻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是自然語言邏輯在中國的起步階段;第二個時期貫穿二十世紀的整個九十年代,是從自然語言邏輯的初步整合模式到深度整合模式的過渡階段;第三個時期是2000年以後,深度整合模式在此期間成為自然語言邏輯的主流。論文還提出,在當今中國,自然語言邏輯是邏輯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對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三組專門介紹數理邏輯在中國的百年曆程及其最近的發展,它包括了以下兩篇論文:揚?弗霍夫斯基(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的《在哲學與數學之間:20世紀30年代中國數理邏輯的傳播、教學和研究的總體趨勢》一文是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數理邏輯在傳播和教學方面的一些主要發展的研究。論文着眼于數理邏輯的雙重學科方法的出現,即作為一門由哲學家和數學家共同研究和傳播的學科,探讨了中國的數理邏輯學術觀念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除了從哲學研究和數學研究的角度對數理邏輯的教學作出闡述外,本文還對數理邏輯首次被引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國逐漸形成的現代标準化教育體系給出了一些重要的見解。

王洪光(北京大學)和杜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四川師範大學)的《中國的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研究》一文概述了中國的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研究。論文首先介紹了數理邏輯在中國最初的引入和傳播,特别是羅素訪華講學所引發的數理邏輯教學和翻譯,其次概述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的發展曆程。這一時期的研究經曆了蘇聯影響下的短暫複興、“文化大革命”影響下的探索、改革開放後數理邏輯教學和研究的蓬勃發展,以及2000年後,中國的數理邏輯研究在新世紀全面融入國際學術界。論文還着重介紹了中國數理邏輯研究團隊在中介邏輯、格蘊涵代數及其格值邏輯系統、邏輯常項的中國标記法等三方面的獨創性成果,以此作為對中國數理邏輯史相關文獻的實質性補充。最後,論文對當代中國的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研究的不足作出反思。

除此之外,本期還發表了一組涉及比較和分析中國古代邏輯及其論證技巧(修辭學)的論文。其中,佘詩琴(廈門大學)的《對公孫龍〈指物論〉中“判斷”的批判——以荷爾德林的“判斷與存在”為視角的比較解讀》一文根據荷爾德林關于判斷和人類存在的思想,批判地解釋了公孫龍在《指物論》中基于指稱的判斷概念。

羅亞娜(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的《通過揚棄法比較邏輯悖論:惠施、芝諾和“飛矢疑難”》一文通過比較惠施知名的飛矢悖論和埃利亞的芝諾提出的相似悖論,解決了古代邏輯的跨文化比較研究領域中的一些基本方法論問題。馬金?雅各比(Marcin Jacoby,波蘭華沙人文社科大學)的《作為寓言的曆史:〈呂氏春秋〉中的間接說服》一文運用修辭叙事學和修辭批評的方法分析了《呂氏春秋》中的間接說服技巧,進一步闡明了對曆史寓言的使用,構成了戰國時期的政治話語和哲學話語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波和弗霍夫斯基為本次中國邏輯專刊合寫的編者導言《當代中國的邏輯史(1949—2021)》中,指出本期專刊是首次在西方學術期刊上以英文發表的一組關于當代中國邏輯學的概述性文章,它們“總結和評估了過去七十年來中國邏輯學研究的主要進展,旨在為西方學術界填補一項重要空白”。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相信,《亞洲研究》的《當代中國的邏輯史專刊》作為由中西方學者協力合作建立的共同平台,很好地展示了中國當代邏輯學研究及西方學術界關于中國邏輯史研究的成就與進展,為跨越中西方文化鴻溝、促進中西方知識界豐富多樣的學術交流架設了一座橋梁。

  作者:陳波 王洪光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