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力量】中國文化的哲學觀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6-04-12
——專訪《戴震 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作者吳根友教授
第一次明确地從理論上闡明了乾嘉時代哲學的整體性特征;從語言哲學、實證哲學的獨特視角展開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新概念:“人文實證主義”及“古典人文知識的增長”……曆時十年,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率團隊撰寫的學術著作《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近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戴震 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和教育部規劃課題“戴震與十八世紀中國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兩者融合的成果,這部極具學術創新意義的學術著作,從哲學史角度重新探讨了現代中國學術、思想、文化的内生根芽問題。
繼承與深化
“乾嘉學術”即清代乾隆到嘉慶皇帝時代的學術,涵蓋18世紀後60年到19世紀前20年,約80年的時間,以考據學作為典型特征的學術形态,與宋明理學構成一種不同的學術形态。
戴震是那個時代裡最為偉大的哲學家,他批判異化了的宋明理學在現實社會中造成了“以理殺人”的惡劣後果,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在哲學主張上提出了“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語言學綱領。
該書分上中下三冊,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站在現代學術的高度,對20世紀明清學術研究進行梳理及其學術史的總結,将其分為四種範式,在此基礎上系統分析以戴震為代表的乾嘉學術的思想特征及其學術貢獻。第二部分則是站在新的哲學高度,對乾嘉學術中的哲學思想做出新的闡發,并詳實地闡釋了其對中國現代學術的影響。
後兩卷逐步深入,将乾嘉學術與現代學術的科學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結合起來,給出新穎而獨特的闡釋,推進并深化了20世紀明清學術與中國的現代性關系問題的研究。
該書作為珞珈中國哲學的重大理論成果,其繼承與深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以我為主”,從中國學術思想轉化的内在脈絡,深化了珞珈中國哲學在明清哲學與現代化關系上的論述,将蕭萐父先生的“明清早期啟蒙說”偏重于社會政治思想的論述方式轉換到學術思想的方面;二是“為我所用”,在中西對比的方式上,不再是僅僅引用西方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分析中國哲學思想的變化,而是化用現代西方哲學的某些理論,如語言哲學、實證哲學的思維方式,更加突出中國哲學的自身特色。
慢工出細活
吳根友是蕭萐父先生的學生,與郭齊勇、蕭漢明(已故)、李維武、田文軍、徐水生、呂有祥等教授,組成留在BEAT365唯一官网的珞珈中國哲學第二代代表人物。這部含金量極高的學術著作既是對珞珈中國哲學學派學術傳統的繼承與豐富,又飽含作者自博士畢業以來對明清哲學這一領域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積澱與升華。
在學術上高标準嚴要求是吳根友團隊秉承的治學理念,曆時十年艱辛打造的《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成為“純粹學術”的代名詞。一方面保持學術質量,同時又努力做出一些有突破性的東西。
吳根友的團隊中大部分是他帶的博士生,還有自己的課業要忙。他至今還記得,最初設計課題階段,剛有一點眉目的時候,有成員因為一些原因臨時退出,不得不重新找人。吳根友自己還承擔着學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基本上是靠擠時間來完成課題的,行政、教學、科研協調起來也有很多困難。”
在著書過程中,團隊面臨兩支強勁“敵軍”:一方面需要閱讀乾嘉學術的海量文獻,另一方面需要消化百餘年來這一領域裡中外著名學者與思想家所提供的大量研究成果。
文獻資料這座“大山”中,還有很多文獻尚未整理出版,以影印本和手抄本等形式留存。這些原始文獻資料的尋找、校勘和整理,成為著書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項工作。
吳根友團隊始終堅持立足于原始材料,努力消化前賢的成果,做到書中的每一種說法都有根據。在撰寫王念孫、王引之一章時,其文獻全是無标點的影印本。在逐字逐句的嚴謹校讀後,吳根友用現代表格化的方式将王氏父子的研究成果清晰地整理出來,并糾正了其中少量的失誤、重文等,為後人利用他們的成果提供了便利。
“慢功才能出細活,我們做的是實功夫,既要實事求是、嚴謹細緻,又要敢于立論、獨到創新。現代學術研究斷不能不消化前賢的成果而自說自話。” 精益求精是吳根友一直堅持的學術理念。
開辟新道路
該書一經出版便受到學界好評。“這本書真正秉承了‘接着講’的哲學史書寫範式的核心精神,同時也是對蕭萐父先生開創的珞珈中國哲學傳統的繼承和深化。”安徽大學王國良教授如是評價這本書的書寫和叙述方法。
上海大學朱承教授從乾嘉學術與現代性的“雙重回向”的角度出發,肯定該書揭示了古代思想的現代價值與今日學術的曆史淵源之間的關系。
3月12日,《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著作研讨會在學校舉行。學者們給予了高度評價:書中所提出的“人文實證主義”“廣義語言學”與“語言學轉向”等諸多重要觀點,乃是發胡适、嚴複等前人所未發,生動體現了乾嘉學術的“求真”的精神,亦成功勾勒出中國傳統思想中所潛伏的科學精神與民主思想等諸多現代性因素。
大家認為,該書采用以近代學術綜述為開篇的叙述結構,縱橫交錯、回環往複,相比于同類著作的線性叙述方式,更加立體地全方位地展現了戴震與乾嘉學術的思想脈絡與發展曆程,為未來的深入研究埋下伏筆。在當代明清學術研究領域是一部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重要著作。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戴震 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一書為明清學術研究開辟探索了一條新的學術研究道路,也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在古代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三者融合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實習生:卿青)
(BEAT365唯一官网報社 2016-04-06http://news.whu.edu.cn/info/1002/45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