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一個人的高度标志城市的高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9-24

9月17日,思想家、哲學史家蕭萐父先生在武漢溘然長逝,享年八十四歲。先生逝去,不僅是中國哲學界之重創,亦為江城之損失。

蕭萐父先生在中國哲學領域耕耘六十年,但他的卓著聲望非僅得自于耕耘的資曆,而主要來自于他對中國思想界的重大貢獻,這也是我們今天為他的逝世而專文紀念的原由。中國的現代化,既是一個實踐進程,也是一個思想進程。蕭萐父先生的卓越貢獻,在于開啟認識中國思想自身啟蒙趨向的門徑,使人重新注視明清之際中國思想在專制主義批判和個性解放方向上所達到的水平。他以堅定的啟蒙立場,探尋中國現代化的内在思想根芽,開掘一個古老文明擁抱世界價值的源頭活水。他的著作充溢着濃烈的感情,顯示出強烈的現實感、批判性與參與意識,帶動讀者一起奔向文明進步的潮流。他思索的主旨、立論的信心,使人感受到一個啟蒙思想家的承擔意識;他的個人經曆也折射了啟蒙的必要及艱難。

筆者于珞珈求學七年期間,雖未得先生親授知識,但能于先生著作和治學中感受其活力與智慧,更能從師友的仰望尊崇中感受先生學風與人格的巨大存在。某種程度上,蕭萐父先生是一個特殊的中國哲學史家,他既不是從尋章摘句找曆史光榮,也不是為鄙薄曆史提供證據材料,而是在人類進步和社會改新的尺度上發現中國思想史失蹤的部分。他對僵化儒學和複古主義有不假辭色的批判,對建構中國思想的新空間有不遺餘力的追求,學術不作媚時語,立人但求一個真。他是正直不阿、特立獨行的思想家,亦是敢恨敢愛、能哭能歌的詩人。先生的著作有難以辯駁的邏輯力量,令人震撼的詩性之美。先生高整浏亮之格調,邁轹群倫之風骨,嘉惠學苑,啟迪後生。

先生躬耕于學界,并不為多數武漢市民所熟知,先生的逝去,亦難見社會普遍關注和隆重紀念。但先生思慮之所至,不僅标志哲學研究的高度,亦标志武漢這一座城市思想上達至的高度,乃至為中國對傳統思想加以認知所達到的一個高度。武漢為先生所居之地,先生之貢獻亦是武漢為思想界之貢獻,武漢應為擁有先生這樣的思想家而自豪,更應為武漢能夠做出這樣的貢獻而體味榮光。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來了解和紀念先生,但作為先生生活和工作50餘年的城市,為先生的逝去表達哀思,為武漢喪失這樣一個思想标識而表達悲惋,是我們不容推讓的責任和态度。

一座城市發展的深度與厚度,不隻見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更見于精神與氣質。武漢是一個以科教資源豐富而著稱的城市。這座城市的使命,不僅在于要将巨大物質财富和社會福利貢獻于社會,也要為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發展和留存蓄養水源,彙聚力量,彰顯價值。

哲人其萎,梁柱摧折,但蕭萐父先生的思想和風範永為城市記憶和銘刻。

(摘自:《長江日報》2008年9月23日作者:李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