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我院教授彭富春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備受關注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3-22
全國人大代表、我院教授彭富春于3月5日至18日參加了在京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認真履行了全國人大代表的光榮職責。
彭富春是在2008年湖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此前他是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十屆人大各次會議上,彭富春曾先後呼籲要關心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公民教育塑造中國人的新形象、設立保護長江的專門機構、反對暴力文化等,這些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反響。在本次人大會議上,彭富春一如既往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盡快恢複親屬容隐制”、“促進文化創新”、“反對各種新舊迷信”、“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建議案,内容涉及法制建設、文化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其觀點同樣先後為人民網、新華網、《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所宣傳報道。“盡快恢複親屬容隐制”的建議與儒家“親親相隐”的思想有密切關聯,在司法層面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借鑒意義;“促進文化創新”的建議體現了創造一個基于傳統而又超越傳統的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意義;“反對各種新舊迷信”的建議意在進一步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的建議則在環境保護、生态文明的層面揭示了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意義。如果說彭富春在十屆人大會各次會議上的建議案立足點是關注典型的現實問題,那麼他在本次人大會議上的建議案則突出了對國家現代化建設前途的展望,它們都充分體現了哲學工作者關注現實、批判現實、期待社會和諧的良心、信心和決心,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參政議政、商讨國事的聰明與智慧。
在本次人大會議期間,彭富春就民主、民生、和諧社會建設等話題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3月7日,彭教授圍繞“把文化發展放到國家戰略高度”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他指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但是,中國制造的文化産品卻遠沒有中國制造的物質産品那樣在全球具有影響。即使說到中國的文化,人們主要認可中國傳統的文化,而不是中國現代的文化。文化作為我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與國際文化戰略的競争相比,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他建議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在發展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文化領域中的立法,并鼓勵創造具有當代特色的文化,大力開展文化産業。3月8日,彭教授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又就當前各種形式的迷信活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雖然迷信在五四運動以來一直受到社會的批判,但近些年來,它又開始以各種形态出現并有泛濫的危險。”當前迷信活動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打着傳統文化的旗号,一種是披着現代科技的外衣。為有效地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迷信活動,他建議,社會大衆需要進行現代教育,分辨什麼是愚昧的,什麼是文明的。禁止利用宗教宣傳迷信。不許公務員從事迷信。此外,彭教授還在其他訪談和采訪中就倡導全民的綠色生活方式,要求我國現行的刑法和民法的某些法律條文有更多的人性化規定等提案進行了闡述。
同時,彭富春作為嘉賓參加了中國教育電視台的兩會特别訪談節目——《從雪災看中國的突發公共應急》,提出三個建議:1、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2、改進道路等工程設計;3、完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相關減災法,尤其要注重細節和可操作性。在接受《中國藝術報》記者采訪時,彭富春從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全民的生态理念談起,認為要大力呼喚、提倡綠色文藝,因為綠色文藝可以起到反思不良生活方式、引導正确生活理念的作用。彭富春還在大會分組讨論等不同場合就提高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的文化産品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文化地位、“人口紅利”衰減期、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管理、社會對公共服務“免費時代”的應對準備等問題或進行了深入分析,或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案。
作為人民的代表,彭富春提出的這些高質量的議案、建議和意見,内容涉及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充分體現了人大代表認真履職的飽滿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