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第四屆“關注我們的精神家園”系列活動開幕式成功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4-07

4月6日晚七點在教五多功能報告廳,由校團委主辦、哲院團委承辦的第四屆“關注我們的精神家園”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出席此次活動的有校團委書記張澍,院黨委書記宋新民、副書記金晶,院團委書記張全友以及校學生會、兄弟院系學生會和校園媒體代表。本次開幕式除了介紹系列活動的内容之外,主要是對郭齊勇、秦平、陳江進三位老師進行訪談。

第一輪訪談主題是“高等教育改革暨高考恢複三十周年”。訪談中,郭齊勇教授回憶了當年自己參加高考的經曆和參加高考前當知青,當工人的那段歲月,真心地表達了對恢複高考這一決策的感激之情。當主持人問到“當初參加高考是為了實現什麼理想”時,郭齊勇教授給出的答案很單純,很樸實,“我當時就想把戶口考回武漢市”。陳江進老師表示,自己當初進入哲學系,也經曆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心态轉變過程,現在願意做一個“孤獨的讀書人”。主持人問道,“大學生畢業後,由包分配到自主擇業,你們怎麼看待?”秦平老師和陳江進老師都認為“雙向選擇是一種進步”。秦平老師進一步指出,應該将就業放在長時段來看,所謂“三十而立”,應該多思考自己應該為“三十歲”準備些什麼。

第二輪訪談的主題是“國學熱”現象。秦平老師不贊成國學是被“炒熱”的,而是源自内在需要。陳江進老師認為,物質成長的同時伴随着精神的成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增強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郭齊勇老師認為,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體制中的弊端。我們常講民族文化認同,講倫理共識,國學中恰有此種資源,建議将“四書”等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必修。當被問及對于丹和易中天等“學術明星”現象怎麼看時,秦平老師指出,“如果聽于丹講《論語》和《莊子》,我們的書桌上會多一本《論語》和《莊子》,那是于丹的貢獻;如果聽完于丹講《論語》和《莊子》,我們就不再看這兩本典籍的原本,那是一種遺憾。”當談到大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國學、對待國學時,郭老師指出,中國人對于國學有一種天然的親和,陳江進老師說應該從理想的層面學習國學,秦平老師認為,“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之所以國學難成必修,是因為它與時代的功利氣息相違背。當我們靜下心來,不抱任何目的去讀國學經典,自己就會有感受,那是割舍不斷的。

第二輪訪談結束後,院黨委書記宋新民老師宣布了此次系列活動的另一個闆塊——“格言人生”活動正式啟動。

在第三輪訪談中,三位老師對我們如何做有思想的人提出建議。陳江進老師認為,應該多讀書,讀好書。郭老師用《論語·述而》中的一章作為總結:“志于道,據于德,依與仁,遊于藝。”

三位老師所談論到的各自的親身經曆,展現出的淵博學時,對社會問題的精辟論述都給在場的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幕式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