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鄧曉芒教授全新解讀霸權主義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7-06-15

突然而至的雨水澆不熄學們的熱情,6月13日晚的人文館主廳熱鬧非凡,在此,哲學院鄧曉芒教授位為同學們帶來了主題為“什麼是霸權主義”的精彩講座。

話語霸權、文化霸權、西方霸權、貿易霸權、知識霸權,各式各樣的事物都被冠以霸權之名号,霸權主義一詞見諸各大媒體,一時成為熱門話題。那麼,到底什麼是霸權主義呢?在什麼意義上權力和權利才可以叫作霸權呢?在接下來的講座中,鄧教授為我們一一加以解讀。

現今常常把霸權主義挂嘴邊的人,多是武俠小說看多了的人

鄧教授指出:如今有些人把一切不如人的地方都歸于“霸權主義”,這是過于簡單的說法。中國有“俠”的傳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是一種道義,能激起人的激情,但是這種“俠”之傳統也有其狹隘性和片面性,用這種方式判斷是否霸權是不行的。“要談正義,不能以仗義為惟一标準。現今常常把霸權主義挂嘴邊的人,多是武俠小說看多了的人。”鄧教授認為應從學理上分析,嚴格限定霸權主義的意義。

霸權一詞來自于希臘文,本意為“向導”,後推演出“領袖、首領”的含義;在古漢語中有“新月”之意,引申為“政治上的諸侯之長”,古漢語中有“霸,把也,把持王者之正教。”鄧教授認為:以軍事武力為後盾玩弄政治、外交才稱之為霸權主義;軍事、經濟、政治三者雖然常常密不可分,但僅僅政治、經濟本身不能稱為霸權,隻有與軍事力量結合,才稱得上是霸權主義。

中國成王敗寇的原則,在西方要淡得多

“中國兩千年的曆史就是在各城上争霸的曆史,至于公理、道德、正義,皆成為争霸的遮羞布。”“中國曆代的統治者骨子裡都是堅持霸道——憑借軍事、武力進行統治,王道隻是其維護統治的遮羞布。”鄧教授認為,中國有霸道的傳統,曆來講求韬略、兵法、謀算。

西方雖然也有霸道的傳統,但有趣的是基督教卻有點不同。基督教信奉超驗正義原則:上帝掌握正義的标準;基督教宣講:與世無争,不争世俗權利。因此,雖然西方世界也免不了霸權,但任何個人都無法自命為正義,自封神聖。西方的傳統有顯性霸權的存在,同時還有超越其上的東西,這在中世紀表現為超驗正義原則,現今表現在某些人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觀。這就使得中國成王敗寇的原則,在西方要淡得多。

如果不用西方的普世價值,我們甚至沒有理由來譴責他們的霸權主義

馬克思說過“幾千年的世界曆史就是階級鬥争的曆史。”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就是奪權的曆史。”至今,中國社會仍有很重的官本位、權利本位思想,中國傳統的“中心論”導緻我們錯誤地把馬克思的階級鬥争理解為暴力、權利争奪。全民從上到下政治化、權利化、霸權化,這甚至影響到我國文學,導緻某些知識分子對外來思想沒有客觀冷靜地看待,而視其為侵略,“文化人格不是建立在平等至上,而是建立在壓倒之上。”“霸權心态的另一面恰好就是一種奴才心态。這讓我們變得妄自尊大,氣量狹小,體現在體育比賽上輸不起。”這種種都是由于中國把霸權思維當作惟一可能的解讀。

“美國和英國憑其軍事力量擔任國際警察,這的确是一種霸權主義,但是,如果不用西方的普世價值,我們甚至沒有理由來譴責他們的霸權主義。”“以大欺小、以強淩弱的标準,頂多能自強,但這種思維本身仍是一種霸權思維。”恐怖分子的滋生打的就是西方文化的人權牌,這至少說明西方社會是尊重人權的。因此,我們不能對西方的一切都一刀切,冠以霸權主義之名。

将西方強勢文化中的霸權因素與普世價值因素區分開來

“國家、民族的知識分子要将西方強勢文化中的霸權因素與普世價值因素區分開來。”鄧教授最後指出,“反對西方霸權的同時,不要把這樣的反霸權當成自己追求霸權的方式。”“吃透這些普世價值後面的本質,老老實實地當小學生,在文化、理論、社會政治方面研究其後面的東西。”

鄧教授一直堅持着站着完成兩個小時的講座,講座雖然結束了,同學們仍意猶未盡,讨論、思考仍在繼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