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教授就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即将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答記者問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7-06-20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The 1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Philosophy )将于2007年6月24~28日在BEAT365唯一官网舉行。為了了解本屆學術大會的起因、主題、意義及會議籌備情況等,記者日前采訪了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暨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主席的BEAT365唯一官网郭齊勇教授。郭齊勇教授在珞珈山南麓的寓所接受了特約記者的采訪。以下為記者與郭教授的主要問答。△為特約記者林先生,▲為郭先生。
△:請問為什麼要召開這次大會,本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的主題是什麼?
▲: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是由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每兩年主辦一次的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術盛會,世界範圍内研究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一些學者将會聚一堂,集中讨論有關學術問題。
從總體上看,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每兩年一次的召開及學者的廣泛參與,還有近年來大量出版的學術論文、專著,以及相關的學術研讨、學術交流活動的頻繁舉行,都表明中國哲學研究的形勢日益“看漲”,包括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研究的方法與成果、研究參與者的人數與參與熱情等。當然,我們學術工作者不是趕熱鬧的人。由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複雜性與豐富性,以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學說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取得,向來都比較困難。特别是,由于中國哲學學科乃天下之公器,不能不吸收、參鑒各方學者的見解與成果,這就需要交流與對話。西方與東亞各國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地區的中國哲學研究,都有自己的傳統及諸多門派,我們這次會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即是為學者們提供一次交流、對話與碰撞的機會。我們的目的是:提升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的質量與水平,促進中國哲學進一步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國哲學進一步走向中國。
此次大會的主題為“21世紀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的對話”,下設九個子題,它們分别是:①“近五十年出土文獻與中國哲學”、②“中國與東亞的經典诠釋學新探”、③“東方哲學與心靈哲學”、④“東方哲學與現代倫理重建”、⑤“中西哲學比較與對話”、⑥“中國宗教哲學與世界宗教文化傳統的對話”、⑦“東西方審美經驗與美學理論形态”、⑧“中國哲學與多元現代性 ”、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當代國際政治”。
△:本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由哪些單位主辦、協辦與承辦?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由國際中國哲學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華孔子學會、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BEAT365唯一官网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哲學研究所、BEAT365唯一官网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等單位協辦,主要而具體的組織者、承辦者是上述BEAT365唯一官网諸單位。許多海内外學者以各種方式予以了關心和支持。本次大會使用的經費主要由國家“985”二期工程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創新基地”提供,同時,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提供了贊助資金。本次大會的秘書長是吳根友副院長,他帶領哲學院辦公室諸同仁與一批中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操辦會務,特别辛苦。我謹代表大會組委會向以上單位與個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國際中國哲學會是個什麼樣的學術組織或機構?此前的十四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哪些地方舉行?
▲:國際中國哲學會英文全稱“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英文簡稱或縮寫是“ISCP”。國際中國哲學會于1975年創立于美國,創辦人是美籍華人學者、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成中英先生。國際中國哲學會是一個旨在聯結全球範圍内學術界與非學術界所有從事中國哲學研究和有志于推動中國哲學研究之人士的國際學術組織,它志在努力促進和推動中國哲學研究事業并促使其邁向世界尤其是英語世界,力圖溝通東西哲學,推動跨文化之交流。為了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國際中國哲學會經常主辦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即是在世界各地支持或主辦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三十多年來,國際中國哲學會會員已遍及世界各地,并成功舉辦了十四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
國際中國哲學會第1屆學術大會1978年舉辦于美國東北部Connecticut(康涅狄格州)的Fairfield University(美田大學),接下來的五屆大會皆在北美舉行,分别是1979年在美國South Carolina(南卡羅萊納州)的College of Charleston(查理士頓學院),1981年在美國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tony Brook(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1983年在加拿大Victoria College, University of Toronto(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1987年在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1989年在美國University of Hawai, Hilo(夏威夷大學希洛校區)。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ISCP大會走出北美,走向歐洲、澳洲、東亞,在世界範圍内凝聚了研究中國哲學的優秀學人,為中國哲學、中國思想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第六屆之後的ISCP大會舉辦情況是:第7屆,1991年8月,德國慕尼黑,慕尼黑大學;第8屆,1993年7月,中國北京,北京大學;第9屆,1995年7月,美國波士頓,波士頓大學;第10屆,1997年7月,韓國漢城,東國大學;第11屆,1999年7月,中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南華大學;第12屆,2001年7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第13屆,2003年8月,瑞典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大學;第14屆,2005年7月,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下一屆即第16屆ISCP雙年會,拟于2009年7月在中國台北的輔仁大學舉行。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舉行應該是BEAT365唯一官网和武漢大beat365体育官网的的榮幸,請問國際中國哲學會為什麼将本屆學術大會選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
▲:國際中國哲學大會選在中國舉行,這是第四次,前面三次分别在中國的北京和台灣。這次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舉行,可視為國際中國哲學界對BEAT365唯一官网及beat365体育官网學術實力的某種認可。BEAT365唯一官网得以主辦此次大會,主要是由于這幾方面的原因:
——beat365体育官网一直是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術重鎮,在國内外享有盛譽。國際中國哲學會的目的是聯結全球所有中國哲學的研究者,促成他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而BEAT365唯一官网
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樸實的學風和強大的學術陣容:老前輩蕭萐父先生、唐明邦先生、李德永先生、劉綱紀先生是世界知名專家,仍健在,影響巨大;中年一代蕭漢明、李維武、麻天祥、田文軍、宮哲兵、徐水生、呂有祥、胡治洪、郭齊勇等教授為學術骨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年輕一代吳根友、丁四新等教授嶄露頭角,堪稱學術新銳。近年又有一批海内外年輕博士如郝長墀、陳德榮、文碧方、歐陽祯人、杜小安、秦平、孫勁松等加入了這個團隊。三代學人德業雙修,學思并進,嚴謹治學,潛心耕耘,培養了大量英才,在先秦哲學與出土簡帛、明清哲學、儒學與當代新儒學、佛教與道教、道家哲學等方面的研究上碩果累累,出版了一批精專厚實的學術著作。資深教授劉綱紀先生以及陳望衡、鄒元江教授等在中國美學的研究方面創獲猶多。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哲學學科點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馮天瑜教授任主任的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的主幹學科與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國家“985”二期工程創新平台----“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創新基地”的繁重科研任務。該學科點作為beat365体育官网的主幹學科與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國家“十五”“211”工程子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西哲學比較”的繁重科研任務。該學科點又是校級重點研究基地—--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的支撐學科。相應地,學科點也得到上述基地或項目的經費支持。
——BEAT365唯一官网等武漢高校與國際中國哲學會學術交往長久,結下了深厚的學術友誼。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BEAT365唯一官网蕭萐父、李德永、馮天瑜、郭齊勇、段德智、蕭漢明、李維武、吳根友、丁四新等三代學者,以及武漢地區其他高校的塗又光、歐陽康、羅熾等教授,都出席過國際中國哲學會主辦的學術大會并發表論文,也參與過國際中國哲學會的其他相關學術活動。
——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國際或海峽兩岸大型學術會議經驗豐富。近年來,以厚實、深入的研究為基礎,該院以中國哲學學科點為主,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多次大型的學術會議,比如:1999年“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讨會”、2001年“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讨會”、2002年教育部“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高級研讨班與“第一屆海峽兩岸傅偉勳、韋政通與當代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讨會”、2003年“徐複觀與20世紀儒學發展”海峽兩岸學術研讨會、2004年“海峽兩岸首屆當代道家研讨會”、2005年“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讨會”與“佛學百年國際學術研讨會”等。這些會議學術性很強,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響力。
——武漢以及武大的曆史文化、人文傳統對海内外學者頗有吸引力。武漢地處長江中遊和荊楚大地,是古楚國的腹心地帶與中國中部地區的經濟、文化重心,它具有悠久的曆史與優秀的文化傳統;BEAT365唯一官网創建于1893年,曆史悠久、建築典雅、景色優美、風光秀麗,東湖與珞珈、自然與人文天然渾成,是雲集海内外優秀學者舉辦學術會議的理想場所。
△:能否給讀者介紹一下您所在的武大哲學學術群體?
▲:武大哲學學科曆史悠久、學養深厚,是目前國内高校最具影響的哲學院系之一,其綜合實力與真實水平在國内哲學界處于前列。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的前身為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育哲學系,創建于1922年。1926年更名為哲學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被并入北大哲學系,1956年由著名教育家、前校長李達先生主持恢複并親自兼任系主任。著名哲學家、前校長、資深教授陶德麟先生也曾親任系主任。
創系的前30年,在此任教的著名學者有:餘家菊、陳劍翛、屠孝寔、方東美、範壽康、熊十力、高翰、朱光潛、張頤、萬卓恒、程迺頤、洪謙、金克木、黃子通、王鳳崗、汪奠基、周輔成、石峻、江天骥、陳修齋、張世英等。這些學者為武大早期的哲學學科之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學術成就也為海内外學者所景仰,他們為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及BEAT365唯一官网赢得了巨大聲譽。
1996年12月,我校組建了beat365体育官网。目前我院有哲學系、宗教學系、心理學系,正在籌建美學與藝術史系。在哲學一級學科之下,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哲學(湖北省重點學科)、外國哲學(湖北省重點學科)、美學、宗教學、邏輯學、倫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8個博士點、碩士點,心理學系還有一個心理學碩士點,有哲學基地班、比較哲學國際班、國學試驗班、宗教學、心理學五個本科專業。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系自1994年至今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哲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1998年至今有哲學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至今為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又是國家“211”、“985”建設平台。
目前,beat365体育官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哲學史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先秦儒學及周易與道家、明清哲學、20世紀中國哲學、現當代新儒家特别是熊十力、馮友蘭、徐複觀的研究、出土簡帛研究、近代佛學研究,唯理論與經驗論、德國古典與現代哲學、英美哲學研究,萊布尼茨研究,西方中世紀宗教研究,阿奎那《神學大全》的翻譯與研究,美學基本理論與中國美學史研究,哲學邏輯研究等領域居于全國前列,在國内外素有盛譽。
我們武大中國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形成于1922年,1956年獲得重建,1978年被批準為碩士點,1986年被批準為博士點,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與研究傳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蕭萐父先生明确提出了本學科點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德業雙修、學思并重、史論結合、中西對比、古今貫通”。這是我們的傳統,是教書育人、從事研究的準繩。三十年來,我們這個學科群體培養了大量學術人才,先後有八十餘位碩士、七十餘位博士畢業,其中有二十餘位升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成為學術骨幹或學科帶頭人。
△:本次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将有哪些著名學者出席?
▲:本次學術大會的發起與籌備受到了海内外學者的廣泛響應與支持,出席本次學術大會的海内外學者有二百餘名。其中,外國學者有四十餘名,他們分别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丹麥、西班牙、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巴西、以色列等十三個國家。來自我國台灣、香港地區各大學或研究院的三十位中外學者,來自我國大陸二十個省、市、自治區的各高校、中國社科院與各地社科院的一百多位學者,也應邀出席大會。可謂八方雲集、群英荟萃。
出席本次學術大會,來自外國的學者有:ISCP創始人、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先生,ISCP執行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沈清松先生,澳大利亞Bond University講席教授呂武吉先生,德國慕尼黑大學Dennis Schilling教授,美國Wesleyan University的Stephen C. Angle教授,韓國西江大學鄭仁在教授,韓國江陵大學金白铉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院院長梁燕城教授等。
來自中國台灣、香港地區的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講席教授、前多倫多大學副校長信廣來先生,台灣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教授,台灣中研院吳汝鈞研究員,台灣大學郭文夫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林安梧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曾春海教授,香港浸會大學Lauren Pfister教授,香港中文大學Barry D.Steben教授。
來自中國大陸各地區的學者有:中華孔子學會會長、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先生,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樹人先生,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陳來先生,浙江大學陳俊民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塗又光教授,黑龍江大學張錫勤教授,河南省社科院崔大華研究員,山東大學劉大鈞教授,華東師大高瑞泉教授,上海師大陳衛平教授,複旦大學楊澤波教授,廈門大學詹石窗教授,南京大學許蘇民教授,蘇州大學蔣國保教授,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四川師大蔡方鹿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向世陵教授等。
△:從本次會議學者們提交的論文,看國内外研究中國哲學的現狀如何?有哪些重點或熱點問題?
▲:大會會務組已收到近兩百篇中英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确實反映了國内外研究中國哲學的現狀、重點與熱點。我粗略地翻閱了部分論文,結合我平常對本學科前沿與動向的了解,試圖回答您的問題。以愚之見,十年來,國内外中國哲學研究的前沿、重點與熱點問題或領域有:
第一,關于方法論的檢讨。學者們從不同視角檢視以西方現代化理論、啟蒙理性與西方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東方社會曆史文化傳統的限制,借鑒海外中國學家(或漢學家)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經驗并檢讨其局限,總結中國哲學學科創建百年來,從依傍、模仿西方哲學,到逐步建立起學科自主性的經驗,研究哲學與史學、哲學史與思想史路數的區别與聯系,試圖摸索、建構更切合東方或中國哲學的方法學系統。
第二,中國經典的诠釋成為主潮。“經典文本—思想學術”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思想空間和語言張力,關鍵是時代背景及學者們的學術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國典籍的豐富、深刻與遠久,由于時代性問題的凸顯和學者的理論自覺,由于中西之間的學術、學者的對撞與對話,經典诠釋的問題是近來年海内外中國哲學研究的焦點之一。目前大家關注的經典诠釋問題不僅包括經典诠釋的方法或方式問題,也包括經典诠釋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僅包括現代中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诠釋,也包括古代中國學者與近代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诠釋;不僅包括西方經典诠釋學與中國現代學術的結合,也包括中國固有之經典诠釋的曆史與理路。
學界廣泛運用伽達默爾诠釋學方法或胡塞爾現象學方法等,加強了中國經典诠釋的方法學研究。中國的哲學經典汗牛充棟,在傳統宋學、漢學的基礎上,如何借鑒西方、日本學者的微觀研究,深入探讨儒釋道三教及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變細節,重視其間反映的不同時間、地域學者的創造性解讀與外域文化的影響,經典文本在傳統的民間社會日常生活與政治法律制度的建構方面,在學風異動方面的作用,文本在東亞諸國家或地區的互動與發展中獲得的不同意義,經典文本的西方翻譯史,印度與中國佛教、近代中西日詞語或範疇的格義與互釋史等,是近年來研究的又一中心或熱點,并不斷深入、細化。中國學者更加重視國學,尤其是其中經學與單經的研究,并注意培養後學。經學的研究要花很大的氣力,要有紮實的功夫。學者們将進一步創造性地闡發經典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第三,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哲學。目前哲學界非常重視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學、正義理論來分析研讨。自由主義與傳統主義的對話,現實和諧社會的建構,現代政治學、倫理學的挑戰,都激發了本學科同仁加強對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疏理與闡釋。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不僅僅重視價值或古人所謂的“義理”,而且重視公正有效的社會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構或制度建設。可以說,典章制度、各類文書即使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哲學”,但典章制度之學也一直是中國學術的重心之一,這些在儒家經典以及後來的大量史料裡可以得到印證。中國古代哲學的政治觀念與制度架構、曆代政治哲學思潮的發掘、诠釋與再理解,現代政治哲學基本理念與中國古代政治觀念的差異與會通,這些都已成為學界的難點問題,富有挑戰性。
第四,出土簡帛的哲學思想研究仍然是熱點。王國維先生有“二重證據法”之說,即地下文獻與傳世文獻的相互印證。19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簡中哲學思想豐富,尤其關于孔門七十子的資料彌足珍貴。1970年代出土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簡與帛書、河北定州八角廊漢簡,學術價值頗豐。以上簡帛文獻是研究先秦兩漢諸家學說之流變、先秦兩漢中國人之宇宙觀念與倫理價值的寶貴資源。雲夢睡虎地秦簡、江陵天星觀楚簡、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張家山漢簡、荊門包山楚簡等有很多民間信仰、政治法律文書的資料。去年下半年,湖北的考古專家又在雲夢發掘出一批漢簡,基本上是法律文書,與睡虎地、張家山的材料相呼應與補充,還有類似《說苑》的書。我國有深厚的法律文化的傳統,值得我們重視,并希望哲學界與法學界聯手來研究。觀念、制度、民間習俗間的聯系,也是哲學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五,宋明理學一直是中國哲學界的研究重心。這一研究在上世紀前半葉就很發達,這是由于宋明理學的巨大成就,由于宋明理學較前代學術呈現出了更高哲學形式、哲學意味所緻,另外也有時代較近、存世文獻充裕等原因。宋明理學的研究主要有宋明理學的哲學範疇、哲學體系,學術人物與學術群體,派别師承和學術流變研究等。另外宋明理學的民間化、官學化與明清新哲學的興起也日益受到學界重視,比如我校的明清哲學研究,就特别重視“宋明—明清”哲學的演變及其現代性之動向,蕭萐父先生、許蘇民先生與年輕學者吳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頗有創見和學術影響。我校曆史學院張建民院長的一個團隊,在長江中部流域的民間搜集了大量的明清社會的契約、民間文書,這些經濟史、社會史資料,也與我們的哲學研究有關。
由于宋明理學的學術視野和思想成就巨大,并且曆史上也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世界數百年乃至近千年,所以宋明理學與佛家、道家、文學、科學、商業、政治等的相互關系或聯系,宋明理學在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東亞國家、地區的傳播及當地朱子學、陽明學的發展與曆史影響以及與西學的結合,都已成為重要研究對象或内容。宋明理學與其他學術領域的曆史關系,16世紀韓國李滉(退溪)、李珥(栗谷)等的朱子學,日本德川時代(1603-1867年)的朱子學,目前是東亞地區哲學研究的熱點。
第六,探索與西方不同的中國哲學的内涵與特色,确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海内外中國哲學專家意在研究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形上學,中國人思維、行為、價值方式與語言方式中的哲學問題與特色。如我在近著《中國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中,綜合海内外專家們的讨論,總結出的: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中的上帝與塵世、超越與内在、本體與現象等絕對二分的構架,而是堅信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間不是彼此隔礙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濟的,人在天地之中深切體認了宇宙自然生機蓬勃、創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産生一種個人道德價值的崇高感。“中國哲學的氣論是自然生機主義的”;“中國哲學把宇宙看成是創進不息、常生常化的”;“中國哲學有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态圓融的觀念和智慧”;“中國哲學重視存在的體驗、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工夫的達成”;“中國哲學實踐性強”;“中國哲學有自身獨特的概念、邏輯、理性”;“中國哲學中,道、誠、仁、性、理等本體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而在中國哲學中,天人之間、形上形下之間、價值理想和現實人生之間是沒有鴻溝的”等。這些研究都意在促進我們“在與西方哲學的比照、對話中、超越西方哲學的體系、框架、範疇的束縛,确立起我們中華民族的哲學傳統、哲學智慧與哲學思維的自主性或主體性。”
這不是要排斥西方哲學,我們不能陷入因噎廢食和中西隔絕的陷阱中。因為人類的哲學思考,包括中西印哲學,都有可通約可比較之處,相互溝通會通既有可能也有意義。古代哲人在與印度佛學的融會貫通中不但促進了佛學的中國化,而且創造了宋明理學就是一個例證。因此,我主張,“中國哲學學科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保持世界性與本土化之間必要的張力”。
以上隻是簡略概括了所謂熱點問題,很不全面。實際上,研究者們都在自己的領域,放寬程限,緊着功夫,憑各人性之所适,分途摸索。其實熱點、難點、重點領域還有:儒學與當代,儒學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與道教,明清之際與清代思想,現當代新儒學等。學者們的研究在各方面繼續深入。三禮之學,名家與中國語言邏輯的重新探讨亦已開始。研究進一步多元化。
中國大陸有幾十個中國哲學的博士點,博士論文的選題不能不日趨多樣,不再在孔孟老莊、程朱陸王上紮堆,有的深入研究各地域的二流三流的哲學流派與人物,這些流派與人物也很了不起,從未有人研究過。有的博士論文有很強的問題意識與方法學自覺,中西互動,資料功夫也紮實,且重視海内外已有成果,提出了創新見解,又重視分析論證,十分可喜。
△:在中國哲學研究方面,或者寬泛一點地說在中國思想研究方面,無論是概念的分析還是事件的考察,無論是制度關注還是價值的透視,無論是曆史性的回溯還是前瞻性的展望,無論是中西互動的批評與會通還是當代對古代的批評與會通,無論是“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這些都有助于中國學術的繁榮與中國思想的深入。請問中國哲學的深入研究及傳播,它對中國思想學術與社會文明之發展有哪些積極意義?
▲:您的看法是恰當的,哲學研究不反對也不能反對多樣化或多元化,但也不排除古、今、中、外建設性的批評或會通,它們有助于中國學術的繁榮與中國思想的深入。我們歡迎和期待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産生更多的成果,發表更多的創見。這個變革的大時代賦予了我們使命,也給予了我們機遇,全球經濟、信息、交通等的融為一體也給予了我們以機遇與挑戰。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中國學人尤其不能喪失對自己曆史文化傳統的獨立的“闡釋權”;不僅不能放棄或喪失這種“闡釋權”,而且還應該以開放的心态和紮實的學術功夫去闡釋歐洲的哲學傳統、歐洲的曆史文化,印度的及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不同樣式的哲學思想、文化傳統,并将這些研究成果吸納到中國哲學的研究之中。這樣,中國哲學的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我們的思想、學術、文化才能有真正的創新,中華民族的精神才能赢得固有的尊嚴,并因之而光榮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古、今、中、外的曆史表明,學術的繁榮與發展總是與文化與文明的自覺密切相關的,而文化與文明的自覺又總是與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公衆生活密切相關的。随着我國國家經濟實力、國家地位的提升與城市化、現代化的國民生活之發展,我國國民的文明自覺意識與文化主體意識日益提高,許多相關的問題也需要學者給予解釋或回答。我們一方面要超越“國家主義”的某些局限,防止夜郎自大,另一方面也要弘揚中華曆史與文明的主體性,在擁抱、接受、消化、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和弘廓東亞世界漢語文明的主體性。我們不僅不能在世界化浪潮中迷失自我、進而銷蝕自我,而且還要壯大自我,并為當今及今後的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中華民族的智慧。
所以,中國古代思想文明與現代世界文明的對話,東亞主體性之哲學與歐洲主體性之哲學的對話,尤為必要和緊迫。我想,孔子說的“和而不同”與“天下有道”,依然是國際中國哲學界所有學者共同的治學原則與社會期待。希望本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能為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的對話盡一點微薄之力,希望這個大會的對話平台能為海内外學者發表創見及相互溝通提供更多的便利,也請更多的社會媒體來關注本屆學術大會并報道大家的思想心得。
△:您的回答使我深受教育,謝謝您接受采訪。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