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的對話——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7-06-27
2007年6月25日上午8:30,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隆重開幕。二百餘名海内外專家學者前來參加為期三天的本次學術盛會,他們分别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西班牙、丹麥、巴西、澳大利亞、新西蘭、阿爾及利亞、以色列、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阮成發同志與BEAT365唯一官网副校長黃進教授出席了大會開幕式,教育部袁貴仁副部長與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先生等發來了賀信。
出席本屆大會的知名學者有:BEAT365唯一官网前輩學者蕭萐父,《儒藏》總編纂、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國際中國哲學會創始人、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國際中國哲學會執行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沈清松,多倫多大學前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信廣來,台灣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澳大利亞邦德大學講座教授呂武吉,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樹人,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陳來,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Dennis Schilling,美國堪薩斯衛斯理大學教授Stephen C. Angle,韓國西江大學教授鄭仁在等。
大會開幕典禮由BEAT365唯一官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主持,阮成發副省長、黃進副校長、特邀學術嘉賓等先後緻辭,他們對來自海内外有志于中國哲學、中國智慧的二百餘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對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成就與前景作了評價與展望。阮成發副省長在緻辭中介紹了湖北的燦爛曆史與傑出思想家,他說“一個曆史悠久而精神開放的大國不能沒有哲學,一個曆史悠久而精神開放的大學也不能沒有哲學”,他希望“惟楚有材”的楚國故地與“于斯為盛”的BEAT365唯一官网能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思想才俊。
國際中國哲學會現任會長、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主席、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郭齊勇教授在開幕辭中說:“‘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西方和東亞各國或地區的中國哲學研究都有自身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成就,這次學術大會是給海内外學者提供一個交流、溝通、對話與思想碰撞的平台或機遇,大會的目的是:‘提升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的質量與水平,促進中國哲學進一步走向世界以及世界各國哲學進一步走向中國。’”
郭教授在緻辭中還高度概括了近十年來海内外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态勢:方法論的檢讨、中國經典的诠釋、出土簡帛的哲學思想研究、從政治哲學的視域研究中國思想、探索中國哲學的内涵及緻力于中國哲學的主體性等已取得豐碩成果;儒學與當代、儒學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與道教、宋明理學、明清之際與清代思潮等已成為熱門或顯學;三《禮》之學、名家與語言邏輯哲學、中國政治法律哲學、生态環境哲學等需重新探讨并不斷深入。
本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由國際中國哲學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華孔子學會、beat365体育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中國哲學研究所、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等單位協辦,具體承辦者為BEAT365唯一官网諸機構。海内外許多研究機構與學者以各種方式予以了關心和支持。本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選擇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這是國際哲學界對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哲學研究學術成就與學術水平的一種肯定。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21世紀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的對話”。随着全球經濟、信息、交通等的融為一體,全球範圍内的思想互動與文明對話日益凸顯。作為文明悠久與曆史深厚的東方大國,在不可逆轉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反觀曆史、審視未來、重識自我,已成為當代中國思想學術界最為重要的時代課題。中國哲學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和反思它的天道觀、人道觀、政道觀、生命論、價值系統等,既富有時代意義也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本次大會的宗旨是“中國哲學的世界化與世界哲學的中國化”,意為提升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術水平,促進中國哲學進一步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國哲學進一步走向中國。這一宗旨和“21世紀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的對話”這一主題,表明歐美等海外學者對中國思想的日益關注與重視,也表明中國學者、東亞學者日益重視以中國的思想智慧來參與文明的對話,這是中國學界“放眼世界、固本納新”一種的思想自覺。
6月25至27日,二百餘位學者在三場大會與四十八個分場會議上報告了學術論文。大會的熱點問題有:①中國哲學的理論困境與主體性追求;②中國哲學與印度、希臘哲學的理論旨趣與發展進路;③中國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時代價值;④儒家哲學的倫理性與普世價值;⑤道家、禅學的精神氣象與超越意味;⑥現代新儒家對中西哲學的會通及理論貢獻;⑦新出土簡帛文獻與先秦學術流變;⑧中國哲學的範疇論與緻思方式;⑨中國政治哲學的價值理念及王政架構;⑩宋明理學與明清哲學的突破。
本次大會讨論的問題具有很高的學術性,也有很高的思想性及現實指向性,許多問題引發了與會學者的讨論與争鳴。高水平的學者群,有内涵的研讨議題,加上學術議程皆安排在武大校内等,這些因素吸引了許多非哲學專業的武大師生前去聽講,一些外校的哲學愛好者也慕名前往。另外,在校内有關學術報告廳,大會組委會還特意安排了知名學者的晚間講演活動,滿足了青年學生與哲學界學者公開交流和對話的需求,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是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界的學術會議盛會,由國際中國哲學會領銜主辦,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都是世界範圍内研究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一流學者會聚一堂,集中讨論有關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深層學術問題。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早期一直在北美召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才走向歐洲、澳洲、東亞,網羅了大批海内外研究中國哲學的優秀學人,為中國哲學、中國思想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
曆史上的中國哲學有其精妙而優美的緻思方式與語言形式,有宏大而細膩的宇宙論、社會論、人生論,他們關注天、地、人的“道”與“德”,關注萬物群生、身心性命的尊嚴與和諧,并一直為東亞世界所推崇,于生活觀念及制度構建影響深遠。中國哲學關于宇宙、社會、人生的思想見解或中國哲學自我的語言形式與緻思方式,是人類哲學、世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給人類溝通心靈、反思生存、展望未來提供某種有益的啟迪。
正如與會學者所說: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要注意中國學人主動放棄對中華曆史文化的“闡釋權”這種現象。實際上,不僅不應喪失或放棄這種獨立自主的“闡釋權”,而且更應在鞏固這種“闡釋權”的同時,以紮實的學術功夫和開放的思想心态去主動闡釋歐美、印度、中東、東亞等不同地區的哲學傳統及曆史文化,把它們的思想菁華吸納到中國學術中來,與不同的文明對話交流,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國古代思想文明與現代生活文明的對話,中國主體性之哲學與歐美主體性之哲學的對話,在中國學術自覺與華夏複興事業中尤為必要和緊迫。經過古今中外的交流、對話、吸收與超越,中國的思想文化才有不斷更新的力量與更加輝煌的前景。
(林桂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