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李達實驗班”55周年紀念--北京大聚會隆重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9-04

夏末秋初,北京香山飯店迎來了一次不尋常的集會——李達實驗班55周年紀念北京大聚會。參加集會的人員上至94歲的耄耋老人,下至不滿十歲的無瑕少年。集會從817日至21日,先在西國貿大酒店舉行以“李達實驗班55周年慶 相約三生三世 我們正青春”為主題的聯誼會,接着在香山飯店舉行大聚會、紀念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活動,還有《永遠的航燈——李達實驗班55周年紀念》大型紀錄片攝制組的全程跟拍,所有這些活動都告訴人們:來自老師同學二十多個家庭的祖孫三代二百之衆的聚首,是要緬懷我們敬愛的李達校長,傳承哲學人生的崇高境界和拳拳之心。

在這快樂相聚的時刻,我們腦海裡始終閃爍着一個光輝的形象,這就是我們敬愛的李達校長。李達校長是中國共産黨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是一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正是這位我黨曆史上不可多得的偉人,以他深邃的思想和戰略眼光,在1962年高考成績優良和政治思想好的中南五省考生中挑選了30名莘莘學子,親手創辦了“李達實驗班”。他兩次親臨我們班給予諄諄教導,并以他晚年多病之軀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唯物辯證法大綱》作為我們的教材,委派他的助手陶德麟老師等為我班授課和擔任班主任、輔導員。可以說,“李達實驗班的學生”是罩在我們身上一輩子的光環,李達校長的理論和人格是我們受用一輩子的精神财富。

曾經為這個班授課一學年的陶德麟老師欣然為集會題詩“賀李達實驗班創立五十五周年”: 聚首珞珈憶昔年  鶴師垂範育英賢  而今才俊皆華發  猶繼高風再着鞭

紀念會上,與會人員全體起立,為敬愛的李達校長和已故餘志宏等老師和同學默哀。随後,滄南、雍濤、黃德華、曹仁傑等老師和同學深情回憶了李達校長。李達校長一生坎坷,為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他始終以信仰為支撐,以生命相搏鬥。我們敬仰李達校長,感恩李達校長,不僅是因為校長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樹,更因為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志和決心。我們離開母校後,不少同學從事和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他們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有的同學還自立一說,碩果累累,成為相關研究的專家,有的還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也有一些同學既沒有從事哲學教學工作,也沒有從事哲學科研工作,而是走進機關當了公務員。但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堅定共産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持服務人民這個政治立身之本,紛紛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組織,以堅定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及自己的智慧和人品獲得群衆和組織的認可,在單位上經常被評為各種先進和模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學習哲學提高了我們的理論思維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說,理論思維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别的手段。哲學被稱為“愛智之學”是再準确不過的了。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始終注意運用我們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貫穿着唯物辯證法和曆史唯物論,努力踐行馬克思主義哲學。

人生七十古來稀。參加集會的老師和同學都是年過七十的人。至今還有同學在研究學術,筆耕不止;有的退而不休,熱心于志願者和關心下一代的事業;更多的在含饴弄孫,享受晚年生活的樂趣。畢業以後五十年,這個班同學先後聚會十二次,而這一次的規模空前,生動體現了“李達實驗班”極大的凝聚力和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不管五十年來經曆了多少風雨,不管今後還會發生什麼,大家都沒有忘記“李達實驗班”的初心。大家紛紛表示,我們要用不同的形式,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為“李達實驗班”增光添彩。劉慶林同學不禁題七律詩一首:魂遷夢繞五十年,把盞相呼九重天。鴻飛漢上多俊彥,酒映霜花少衰顔。若無慧眼開生面, 豈有京城彙衆賢。莫道桑榆日已晚, 夕陽箫鼓月兒圓。

參加集會的更多的是我們的二代三代。我們高興地看到,他們中有的已成為演藝界的明星,有的成長為政界軍界單位的骨幹,有的在創業路上已經小有成就。通過在這次集會,他們相識相知,建立了聯誼的渠道,立下了傳承哲學人生的志向。他們進一步明白,比如讀書,在讀一些對升學考試,對本職工作有用之書的同時,還應多讀點眼前好似無用卻有關人生信念和智慧啟迪的書,象哲學,文學等。人要生存,必然要學謀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讀“有用之書”,這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但如果讀書隻關注物質的獲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牽引控制,變成一個精神空虛、了無情趣的人。他們紛紛表示要向父輩和祖輩那樣,更多地關心國事天下事,更多地同情人間的現實苦難,遇事更多地進行理論思考,争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劉炳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