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時代如何安排我們的大學學習生活?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9-11
——在beat365体育官网2017年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 吳根友
各位新同學,各位老師:上午好!
在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我們以高興的心情,又迎來了珞珈山、beat365体育官网、國學院的新主人。在這裡,我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的全體師生,向你們的到來表示最誠摯而又熱烈的歡迎,同時也非常感謝你們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而最終選擇了beat365体育官网與國學院,成為我們大家庭裡的新成員。我在這裡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們,你們的選擇是對的,幾年以後,你們可以驗證我今天站在這裡說過的話。
今天在座的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群體對于來beat365体育官网、國學院學習,應該有比較明确的目的與目标,對于絕大多數的本科新生同學來說,可能目标還不是那麼明确。目标不明确是對的,因為對于一個陌生的認知對象而言,我們不知道究竟要做什麼,究竟能做什麼?
我不知道大家對于近些年來的哪些新聞感興趣?我本人對于阿法狗與馬雲的無人售貨,以及充斥于信息平台上的各種無人機、無人汽車的信息比較感興趣。對于這些信息,我們用哲學的概念加以概括,似乎可以命名為“無人X”時代,當然也可以稱之為“智能機器人時代”。在這個“無人X”時代,越來越多的程序化工作,都将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而且更為令人擔憂的是,“智能機器人”還可以設計得像人一樣,成為人的精神伴侶的另一伴,隻是他或她不會對你生氣、發脾氣,而隻是一味地順從你。這樣的時代在今天還隻是露出了端倪,今後将越來越普遍,充斥着我們的日常生活,正如今日的小汽車一樣。面對“無人X”即将大範圍成為現實的時代,我們在大學生活裡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呢?
我們都知道哲學是追求智慧的。但智慧面對一個高度程序化的理智生活環境時,智慧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或者更露骨地說,智慧能有什麼用處?中國傳統哲學要求我們“格物緻知”,告訴我們要“成己成物”。格物,即是研究自然與人類世界,緻知即獲得關于外在客觀世界的正确法則與規則,從而形成比較系統的,一以貫之的理論形态。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還不夠,我們至多隻是生活中的一個工匠,我們要實現“人生在世”的意義,必須還要向上更進一層,要追求并不斷調整自己的人格成長,通過理想的人格,實現對世界的正向有為,成就一定的事業并且能夠利己利他。這便是中國傳統哲學講的“成己在物”。回到上文所講的“無人X”時代,我們該如何的格物知緻?我們該如何的成己成物?哲學、國學等傳統的與世界打交道、做人的智慧,在新的時代裡将如何發揮作用?這些新問題,從已有的哲學、國學、心理學知識裡,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但如果我們完全抛開所有現成的哲學、國學、心理學知識,我們不僅找不到答案,而且根本就無法展開對答案尋找的開端。因此,我們既要認真地學習目前已有的現成知識,又不能滿足于這些現成的知識,而是要通過綜合、消化、吸收,然後進行創造性的轉化。這才是我們正确的學習态度與方法。
中國傳統哲學,特别是漢以後成為主流的儒家哲學,十分重視并強調人禽之别,要求人過一種合乎禮制要求的文明生活。西方現代哲學,特别是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特别強調人神之别,認清“人是必死之物”,因而提出了“向死而在”的人生哲學,特别深刻,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可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逐漸動搖我們的文明基礎,生物基因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器官移植技術将會越來越成熟,用動物器官代替人類身上壞死的器官将會成為醫療事業中的普遍現象。而克隆技術與幹細胞再生技術等的迅速發展,人的壽命将會越來越長。如果說離不死之神的距離還很遙遠,但人神之間的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當人類生活超越了對基礎生存的挂念之後,人類的思考似乎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我們以往對世界的追問,可能總是喜歡問為什麼是這樣的?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人類的好奇心正在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追問方式,變成了為“什麼不”這種新的追問方式。這種追問方式的改變,将會導緻一場真正而深刻的人類“危機”。我雖然不玩電子遊戲,但我們的電子遊戲世界裡,有多少種包含着“為什麼不”的哲學思維在其中?特别是有一款“殺人”的遊戲,難道不是在觸及人類文明的底線嗎?漢語“危機”一詞很好,危險而有機會。危險,是因為人類充滿好奇心,以自己并非全知全能的智慧來改造世界,以适合、滿足人類的要求與好奇心;有機會,即人類或許可以按照合乎人性的要求來安排社會秩序與人倫關系,建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桃花園。現在“共享”單車等共享經濟,實際上也是“為什麼不”哲學思維的一種實踐态表現。因此,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憂患意識”,基督教文明中的“罪感意識”,可能都有助于我們在技術時代裡對人類的本性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對于人類行為的審慎性要有更加切膚的知覺。而在這一點上,中國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智慧就足以讓我們變得更加謙遜與明智。因此,我們學什麼,怎麼地學習,如何激活傳統的智慧,而不是現成利用傳統的智慧,可能是我們學習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們在制定政策時喜歡講“頂層設計”,從哲學的角度看,對于我們每個人人生的“頂層設計”究竟應該如何展開呢?我個人認為,那将是通過對已經來臨而未成型的“已現而未來”世界的籌劃,來嘗試我們人生的頂層設計,通過這一人生的頂層設計,來安排我們接下來的幾年大學生活,這樣,我們在大學幾年就不隻是在被動地學習哲學,而是用哲學的方式——以未來籌劃現在,來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這樣,我們就已然踏上了追求智慧的道路,進而在緻知格物、成己成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哲學人。
願我們在成為哲學人的道路上,一起前行。
謝謝大家!(2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