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彭富春:共鑄中國文化新輝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10-21

習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國文化新輝煌。”這是習近平同志代表黨和人民對于文化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囑托,也是一切文化工作者所肩負的神聖使命。

人們一般把文化看成與物質不同的精神現象,它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其實,人類一切與自然不同的活動都可以稱為文化。這可見文化在人類存在中的普遍性和廣泛性。我們現在所講的文化自信既包括了狹義的文化,也包括了廣義的文化。但文化自信何以可能?自信唯有依賴實力。因此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實力的基礎上的。但文化實力在于文化自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這種文化就是習近平同志所說的文化的輝煌和輝煌的文化。中國在先秦、漢唐和宋明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但在近代衰敗了、暗淡了。現在我們要鑄就文化的新輝煌,這意味着這種輝煌的文化既不是既有的、現成擺在這裡的,也不是可以通過複古而能輕松可得的,更不是可以借用它國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們不斷鑄就而成。這種新輝煌的文化就是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我們如何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是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然,社會意識也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文化作為社會意識一方面要符合社會存在,另一方面要促進社會存在。同時,曆史唯物主義也是一種批判的學說。這種批判理論主要是分辨真僞,區分是非。這要求文化既要否定假惡醜,也要肯定真善美。

其次,要源于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有豐富而悠久的文化曆史。例如,先秦的百家争鳴,盛唐之音的李白、杜甫和王維的詩篇,還有美麗絕倫的宋詞、宋畫和宋瓷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文化,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它也不是傳統文化自然性的延伸,而是其創造性的轉化。這需要對于傳統文化進行檢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其标準就是五四所主張的科學與民主精神。凡是非科學(愚昧)和非民主的(暴政),就要抛棄,凡是科學與民主的就要繼承。儒家的仁義道德的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和禅宗心靈覺悟的文化都可以為當代文化的建設提供寶貴的資源。

第三,要立足與于當代中國的現實。自近代以來,中國曆史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國由王朝社會開始轉向民主社會。新中國的建立則意味着中國不僅要破壞一個舊世界,而且要建立一個新世界。所有這一切是要把中國由前現代社會引入現代社會,即由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中國的現代化包括了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技術化。這迫使人們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與現代化同步。現代化也成為了文化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如道教和佛教是否要與時俱進?傳統戲曲如何表現現代人物與生活?中國水墨怎樣迎接西方油畫的挑戰?

第四,要積極與西方文化對話與交流。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中國與世界構成一體,不可分離。全球化不僅是經濟的,政治的,而且也是文化的。我們看到,世界文化大量引入中國,如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好萊塢的大片,迪士尼樂園,還有為數衆多的歐美的音樂、繪畫等。同時,中國的文化也開始走向世界,如孔子學院在各國的建立等。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在歐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如偉大的思想家海德格爾就對于老莊和禅宗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比較而言,歐美文化對于中國的影響遠勝于中國文化對于歐美的影響。同時,影響歐美的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傳統文化,而不是當代文化。這要求我們努力進行當代文化的建設,既向傳統學習,也向歐美學習,創造出優秀的文化産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是一個漫長和艱巨的過程。但隻要我們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就一定能不斷鑄就中國文化新輝煌。這種輝煌的文化是中國和世界最美靈魂的顯現,是人類最美生命和生活的創造。它的光芒不僅能照亮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而且也會閃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空。(彭富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