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新聞  >  正文

北京師範大學張曙光教授做客我院哲學論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11-08

11月5日晚,北京師範大學張曙光教授應邀在我院大報告廳舉行學術講座。報告圍繞“由顧準的‘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說起”這一主題展開。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佃來教授主持,我院師生到場聆聽并展開交流。

張曙光教授認為,顧準先生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思想極具預見性,充分揭示了中國學術40年來的發展曆程。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這種發展:第一,回望過去。以改革開放為分界,中國學術的發展經曆了由“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從“重思想”到“重務實”的思潮轉變過程,這是中國學者結合中國實際的一種理論探索;第二,立足當下。當今中國學術界呈現出兩種極其矛盾的局面,一方面講務實,一方面又很浮躁。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學術研究領域呈現出典型的“碎片化”特點,這種學術的潰敗,恰恰是回到了顧準當時描述的“經驗主義之後”。因此,如何處理好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何解決好激進主義向傳統的決裂、如何實現價值與精神的重建應成為當下學術領域關注的重點;第三,展望未來。要想解決中國當下面臨的問題,就必須要立足于文本,回歸事實本身。學術界應改變僅僅做學理上簡單重複的哲學研究方式,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将傳統與現實相結合,正确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

在随後的互動環節,張曙光教授詳細地分析了如何在新時期保持“理想主義”與“經驗主義”各自的張力。他認為,歐洲大陸的“理想主義”與英美的“經驗主義”是對立統一的,它們是各自環境的産物,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同時,兩者之間也互為聯系、互為作用,理想主義與經驗主義需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中國在發展的新時期,也要學會處理好“理想主義”與“經驗主義”二者的關系,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

李佃來教授在點評中強調了關注“理想主義”與“經驗主義”思潮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其合理内核對當代學術發展仍具有重要借鑒作用;我們應正視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堅定理想信念,建立文化自信。(孔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