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學者彙集武大研讨比較哲學及其在當代的新開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8-01-05
2017年12月30日,“比較哲學及其在當代的新開展”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珞珈山莊召開,會議由beat365体育官网“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比較哲學學術專刊《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編輯部主辦。來自慕尼黑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以及BEAT365唯一官网等10多所高校的近20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在開幕式中,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指出,當代中國哲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一大批中青年學者都有非常好的西學背景。近30年來,随着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者也開始對中國古代哲學感興趣,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做比較哲學,有一批成果問世。未來幾十年,我們的學者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可能都在中外比較的視野裡展開哲學的研究和論述。通過比較的思路展開當代中國哲學的創造,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哲學動向。
研讨會分為6場,學者們的報告涉及比較哲學、比較宗教以及比較文化等多個方面,讨論熱烈而充分。在第一場中,複旦大學白彤東、中山大學鄭淑紅、BEAT365唯一官网李勇分别做了題為“韓非子對儒家的批評”、“西方傳統中的人格概念與儒家的仁”、“儒家和人權”的報告。白彤東從人性善惡、儒家式道德與賢人無用于治國等方面分析了韓非子對儒家的批判,并認為儒法辯論的最終的勝利者,可能是經曆了法家洗禮的儒家,而不是相反。鄭淑紅認為,康德的“人格”概念是以理性涵蓋德性,儒家的“仁”是以德性統攝理性。康德的“人格”概念背後是一個理性主體,說到底是實體概念,儒家的“仁”則是關系概念。李勇從“儒家超越人權派” “人權超越儒家派”“儒家人權兼容派”三個方面論述了在儒家與人權關系上的代表性觀點,認為儒家為人權的觀念提供了另外一種基礎,以品德為基礎的人權理念解決了以自主性為基礎的人權理念所面臨的挑戰。
在第二場中,同濟大學餘明鋒、慕尼黑大學王興奎、中南大學胡棟材分别做了題為“黑格爾的家及其中國叙事”、“黑格爾與老子辯證法之比較”、“從比較到創造——近百年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問題及其反思”的報告。餘明鋒論述了黑格爾對傳統中國社會家國關系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的觀點源于他的世界曆史概念和世界曆史叙事。王興奎認為,《老子》的文本特點讓語言本身凸顯出來,讓語言本身成為思考的對象;黑格爾的路徑則是通過思想體驗到達新的思想體驗,語言本身并不凸顯出來。胡棟材認為,整個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曆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實踐基礎上碰撞、比較和融合的曆史。從比較到創造的提升,是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問題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第三場中,華中科技大學王亞娟、華中師範大學崔偉鋒、BEAT365唯一官网王林偉分别做了題為“超越性問題的不同視野”、“現象學意義上的‘知’與‘行’合一可能性分析——以米歇爾•亨利的生命現象學為例”、“論牟宗三的直覺思想——參照現象學的視野”的報告。王亞娟認為,啟示的本質意味着啟示對信徒而言是普遍的,啟示的普遍性以團體的信仰為要求。這種普遍性的實現包含雙重面向,即聖神降臨的縱向維度,與人在默感中的橫向交互作用。崔偉鋒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了身體之“知”和身體之“行”,認為身體中蘊涵着一種經驗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統一融合,二者的統一呈現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實踐知識”,表現為把經驗知識内化為操作方法的過程。王林偉分析了牟宗三的兩層存有論和智的直覺、形式的直覺、感觸直覺三類直覺,并将其與康德哲學和胡塞爾現象學間的異同做了深入、細緻的比較。
在第四場中,中山大學張德偉、BEAT365唯一官网沈庭、溫州大學孫邦金分别做了題為“‘末後一着’:特别基于明清之際儒、道、佛混融為背景的讨論”、“中印佛教慈悲觀的比較研究”、“宋恕的宗教多元主義思想及其儒學宗教化方案”的報告。張德偉認為,對“末後一着”的關注在晚明清初陽明學者中是一個跨地域、跨階層的較為突出現象,明顯受到佛教和道教中曆史悠久的相關實踐的影響。沈庭論述了佛教慈悲心的“無我”和“中道”的特點,認為同體大悲以中道為原則,既承認“同體”所産生的道德情感之重要性,又警惕這種道德情感會演變成執着、虛妄和染污。孫邦金認為,宋恕通過總結分析中外宗教的相通性和差異性,提出了一套“孔、佛、耶稣,同歸仁恕”的宗教多元主義理論,力求在“仁恕”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進行宗教文明對話以實現宗教和平。
在第五場中,BEAT365唯一官网鄭澤綿、大連理工大學姜含琪、BEAT365唯一官网廖璨璨分别做了題為“從朱熹的大學小學之分看道德教育”、“王夫之道器觀與道技觀探析”、“方以智‘格物窮理’說的理論特質及其内在張力”的報告。鄭澤綿論述了朱熹對程門後學中“先察識後涵養”思想的理論翻轉。朱熹強調的是一種前反思的道德實踐,認為人對于物的愛,對于他者的愛,并不以萬物一體的觀念作為前提,形而上學的洞見并不先于道德修養。姜含琪認為,王夫之一方面通過器體道用、道麗于器等新命題的提出,凸顯了器在天地間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也從認識論和曆史哲學的角度上批評了人們對通于事之技的執着,并從彰顯人道的高度來對技進行指引和規導。廖璨璨認為,方以智以“格”為能格之物和所格之物的心物交格,以“理”為物理、宰理和至理三者而一的天理,将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均納入到“格物窮理”的範圍。這使其在吸納西學中合理科學知識以及方法的同時又揚棄西學,特别是批判了天主教神學,從而保有儒家的價值關懷。
在第六場中,華東師範大學方旭東、廈門大學謝曉東、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分别做了“中國哲學中的命定論問題”、“莊子、盧梭與文明批判”、“弗朗斯瓦•魁奈對中國傳統道德的評價”的報告。方旭東認為,與一般的定命論者(fatalist)不同,中國哲學家并不主張在命運面前應當放棄主觀努力,他們相信積極的道德行為甚至能改變既定的命運。謝曉東認為,莊子以至德之世概念、盧梭以自然狀态概念作為文明批判的前提與基礎,他們分别走向了抛棄文明與治療文明的路向,從而體現了自然主義與啟蒙主義的某種對立。吳根友論述了魁奈對中國傳統道德的評價,認為從道德哲學的角度研究17世紀後半葉到18世紀後半葉近百年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群體對于中國文化的整體肯定與局部批評,對于在當前重新反省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價值,頗有他山之石的意義。吳根友院長在報告中還特别指出,“在一個理想性的世界哲學情況下,所有民族的哲學都是local philosophy,在這種情況下做哲學,就沒有原教旨主義,不會用某一種哲學做标準。所有的哲學家都應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和思想視野,在二者的交互中做出哲學的創新。”
此次會議内容豐富,涉及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哲學思想的比較,充分體現了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的特點。《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編輯部将彙集本次會議論文,編輯出版新一期專刊,進一步推動比較哲學的當代發展。(文:張業康 攝影:宋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