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訪 | 謝遠筍:以通識之教為基,為專業之學引航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06-03
前言
在一個下着淅淅瀝瀝的雨的下午,坐在頗為安靜的辦公室,聽謝遠筍老師講述他所認為通識教育所應持有的理念,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其開設《台灣曆史文化》的初衷及感想。
謝老師主要研究領域是現代新儒學,諸子學,台灣思想文化史。
這是一場頗為甯靜而又不平靜的旅程。
通識教育與為己之學
對于通識教育的理念,謝老師以“人之為人”教育作為總結。
謝老師說,按照儒家的說法,有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這一區分首先由孔子提出來,荀子做了發揮;後來宋儒又将知識分為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為己之學和德性之知,是研究“人”本身的,而為人之學和聞見之知,是研究客觀事物的,相當于現在的自然科學。在謝老師看來,通識教育相當于是儒家講的為己之學、德性之知。
“通識教育,在我看來,就是‘人之為人’的教育”,謝老師講道,“就個體而言,我們生活在世上,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身份,比方我們做學生,今後也可能做老師,我們為人子女,今後也可能為人父母;就群體而言,各色人等承擔着各種社會角色,有人是公司職員,有人是教師,或者工人、農民,等等,不一而足。但無論我們擔負什麼具體的角色,我們首先的角色是‘人’。我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某種人’。因此就像是孟子所說的,我們要‘先立乎其大者’,我們要先成為‘人’,然後才能成為‘某種人’,扮演某種特定的社會角色。這裡的先是邏輯的先,不是時間的先。通識教育是人之為人的教育,但它與成才教育并不矛盾。”
謝老師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也可以用王陽明良知與聞見的關系來說明。人是一個自由的存在,人有“本心”、“良知”;人不是天使,人有肉身,生活在現象界,現象界的知識是“聞見”。人之為“人”的知識是“良知”,這是通識教育的領域;人之為“某種人”的知識是“聞見”,這是專業教育的領域。中國傳統的教育,偏重于“良知”,“聞見”顯得不足。在現代社會,并不是要以良知取代聞見,而是說二者的主從、本末的關系不能颠倒,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某種人”。
在謝老師看來,人的雙重身份可用康德(Kant)哲學中,“智思的性格”與“經驗的性格”的區分,來加以解釋。人同時具有這兩種性格,前者關乎人的自由,屬于“價值”領域;後者遵循因果的必然性,是現象界的知識,屬于“事實”領域。後來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也分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當今世界工具理性大行其道,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如何以價值理性去引導工具理性,是一個關乎人類未來的問題。工具理性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必須有價值理性的指導,就像克隆技術、AI技術,說到最終,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倫理問題。
儒家傳統與台灣社會
謝老師所開設的課程是《台灣曆史文化》,内容之一便是梳理我國台灣地區的國學教育。台灣地區高中的國文課,其文言文比重曾高達四分之三,現在比例雖有降低,但其比重仍超過50%,此外還有一門專門的《中國傳統文化基本教材》,主要内容就是“四書”。後者一向被視為台灣國文與國學教育成功的典範,雖然其實施過程也曾有過波折,受到政治因素的幹擾,中間一度被取消,現在已從“必修”變成“必選”,但無論怎麼說,它對戰後台灣民衆的文明教養,國族認同與倫理共識的重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謝老師曾多次到訪台灣,也曾在台灣做過半年的訪問研究,他提到,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這種感覺無處不在,比方台北的主要街道就是以儒家的四維八德來命名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又比方言談舉止,即使是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也會時不時冒出一句儒家經典,或是先秦諸子,毫無違和感。
謝老師說:“台灣民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大體上都是正面的,通過他們的言談舉止,可以感受到,他們是尊重并且敬畏傳統的,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開口便是封建糟粕,嗤之以鼻,這樣的人很少,很少。他們的社會氛圍是這樣的,給人感覺是彬彬有禮,溫良恭儉讓,也因此,即使民進黨當局,不斷地在課綱上做手腳,但他們的‘去中國化’無法實現,因為庶民就是按照儒家的方式生活的,政治勢力的手再長也伸不進去。”
台灣一方面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社會、“古意”的社會,一般民衆都有很好的中國文化的陶養,談吐優雅,身處台灣社會,這種感覺會撲面而來,有時會讓我們覺得汗顔。一般都會說,台灣社會是儒家型的社會,台灣的老百姓,是真正将儒家的價值,貫穿到他們的生活之中,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方說謙辭敬辭的使用,在大陸可能會鬧笑話,在台灣用起來非常自然、得體,恰到好處;但在另一方面,台灣又是一個多元的社會,非常包容,非常現代。
謝老師這樣總結:“我們觀察台灣社會,抛開政治上的紛紛擾擾,會感覺到在台灣,中國文化無處不在,傳統與現代做到了非常好的融合。台灣是非常成熟的現代社會,但很多的台灣民衆,又真正地是以儒家的價值,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躬行實踐,知行合一。在這方面,不乏值得我們借鑒之處,或許這是我們開設這門課的意義之一。”
謝遠筍老師
(本文轉自:武大通識教育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