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哲院  >  正文

【湖北日報】學步留履痕 韶華綠新芽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10-22

——陶德麟《學步履痕》贈書儀式暨“青年與時代”座談會側記

(湖北日報訊)17日,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我省首批荊楚社科名家、BEAT365唯一官网資深教授陶德麟先生《學步履痕》一書贈書儀式暨“青年與時代”座談會在漢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尹漢甯出席并講話。上述詩句為陶先生今夏之作,刊發在《學步履痕》一書開篇,感念師恩之情與感懷韶華時光之意躍然紙上。

尹漢甯指出,陶德麟先生的《學步履痕》内容珍貴,傳遞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養料。透過本書,青少年時期的陶先生表現出的嚴謹治學态度以及憂國憂民情懷,讓我們思想深處受到觸動。他強調,要向青少年推廣介紹《學步履痕》,将其運用好、轉化好,把透過這本書傳遞的精神文化力量承接好、運用好。

座談會上,陶先生介紹了該書整理出版情況,回顧了自己求學成長經曆。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根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深厚土壤。青少年要在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發揮應有作用。

武昌實驗中學、BEAT365唯一官网承載着陶先生求學、治學的韶華時光。來自兩所學校的學者及青年學生代表在會上發言,暢談閱讀該書的感動與收獲。本次座談會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曾婕主持。《學步履痕》是陶德麟先生中學作文與讀書筆記影印選本,真實記錄了一位大師的成長足迹、愛國情懷和學習态度。

探尋大師的德藝本根(序)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尹漢甯

陶德麟先生是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師,是學術界同仁敬重的長者和智者,還是一位具有使命感的教育家。前段時間,省社科聯了解到先生保存着60多年前初、高中作文和讀書筆記的部分原件,如獲至寶,提出影印出版,以期啟迪青少年。先生初未應允,後感盛意難卻,方予支持,并囑我為其作序。我一方面感到蒙先生高擡,很榮幸;另一方面,又深感不安,擔心力所難及。

承載着先生的重托,我謹小慎微地翻閱了那300多頁發黃的紙,細細品讀用端正的小楷寫成的文字,深深地領悟到了那個時代,一個翩翩少年所具有的憂國憂民情懷和所能達到的倫理道德高度。

這部影印本共收錄了先生初、高中時期的讀書筆記23篇,作文43篇。其筆記涉獵經史子集,如四書五經及《老子》、《莊子》、《淮南子》、《史記》,以及其他大量古文、古詩詞,内容廣泛,筆錄工整精緻。據先生回憶,這隻是當年課外閱讀所留下的部分記錄而已。其作文,寫景則純淨隽永,論史則縱橫開闊,評事則意氣充盈,說理則精警暢快。在自然、清新、豪邁的文字中,盡顯真摯、活潑、激越之童心,方正、仁厚、大義之人格,以及縱橫古今的開闊視野、救國救民的強烈使命。文中,老師的圈點随處可見,或關涉遣詞,或關涉書道;文尾,老師評價甚高而又精當。既反映老師提點的認真仔細,也流露出師長對才俊的鐘愛。

60多年前留下的這些珍貴文字,給我們特别是廣大青少年諸多的啟迪,比如,要重視修身修心,養徳養性,熔煉茁壯之人格;要志存高遠,涵育效力社會之家國情懷;要博學多識,深厚學養之積澱,等等。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感悟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繼五千年中華文化之根脈,是今人尤其是青少年必須背負的曆史使命!

我十分敬重陶先生的為人治學。由于工作關系,我也有一些機會向先生請教,每每受益匪淺。2013年,先生以80多歲高齡,親自撰文倡導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引發全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大讨論,其擔當與銳氣,其思想深刻與機敏,有如風華正茂的年青理論工作者。先生在高中作文《青年與時代》中曾寫道,青年非關年齡,“有80歲的青年,也有20歲的非青年”。如今,先生仍是一位始終“與時代競走”的“80後”。衷心祝願陶先生健康長壽、青春永駐!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裡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曾婕

《學步履痕》一書的出版發行,對于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對于引導老師孜孜不倦、潤物無聲,對于引導學生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有着積極意義。這本書既是珍貴的文化财富,更是寶貴的精神食糧。初讀此書,至少給我們這樣幾個啟示:

第一,希望在遠方,道路在腳下。我們每一個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有志向、有抱負、有追求,但夢想的實現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堅實的土地上。陶先生《學步履痕》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筆記以及工整隽永的蠅頭小楷,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學習态度決定未來的長度,積累厚度決定成才的高度。

第二,貢獻有大小,價值無高低。《學步履痕》書中,陶先生中學時的老師在他作業本上圈圈點點和精到批語,讓我們由衷地感動和欽佩。老師們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在默默無聞的平凡中彰顯出崇高的師德。正如陶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高水平的中小學教師對一個民族的作用之大是無法估計的。”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主力軍,當今時代需要和呼喚更多燃燒自己、照亮别人,辛勤耕耘、播種未來的好老師。

第三,文化需傳承,文德要堅守。文化傳承中必須堅守文德。陶先生說,為學之道,首在為人。要有憂國憂民之熱忱,關懷人類之激情,追求真理之渴望。讓我們用陶先生的箴言共勉,讓每一位學者在為學之路上都具有世界胸懷、時代眼光、民族特色、個人風格,構築起綿延不絕的中國文化這道萬裡長城。

稚嫩中蘊藏思想火花

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 郭齊勇

《學步履痕》收錄了先生中學時代的幾十篇讀書筆記與作文,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教育水準,也反映了先生個人的學思曆程。

細細品讀這些作品,稚嫩中蘊藏着思想的火花,感悟中折射出時代的精神,反哺經典中不乏理性的訓練,規矩方圓裡透露了他個人的個性和靈魂。

我讀先生高二時的作文《遊武漢名勝記》,驚異于先生當年的少年老成。我國曆代遊記中不乏美文,先生的《東湖記》、《黃鶴樓記》顯然脫化于傳統遊記名篇。由景物的描繪到情志的抒發,繪聲繪色,情景交融。特别是在淋漓盡緻地風景描繪後,先生筆鋒一轉,寥寥數語,感時傷神,畫龍點睛,諷喻了時代悲劇,令人熱淚沾襟。兩篇遊記的背景是在内戰迫近,民生維艱的時代。老師判此文成績為甲上,評語曰:文如斲輪老手,無懈可擊,而情韻悠揚,令人神往。

本書除了反映陶先生個人的學識與智慧之外,我們也可以了解當時的中學教育體制、程度和特色。老師們的批解與評點,反映出教師的水平與敬業精神。一個中學生的作文和筆記涵蓋經史子集,特别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也反映出當時的教學、教材内容及學生們的國學素養。

我們究竟應當讓幼兒園的孩子、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學什麼?應當如何教,如何學?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國文與國學是教養,是文明,學校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應加強。

忠毅勤樸”校訓的踐行者

武昌實驗中學校長 董有建

陶先生是學界領袖,曾主政BEAT365唯一官网,一生緻力于高等教育事業,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影響早就跨越了國界。陶先生能取得如此驕人成就,得益于青少年時期在求學路上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勤奮踏實、多遇良師。《學步履痕》生動再現了那位求學于武昌實驗中學的翩翩少年、青年才俊,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關心國事,思考當下和未來,感悟生命的上佳習作。那結構嚴謹、用筆圓熟、大方隽秀,力道内斂的小楷,很難想象出自一位少年、青年之手;那行雲流水的文字,感情充沛,如在目前;習理論文、獨出機杼。那深厚而紮實的文學功底令當今中學生、大學生乃至于研究生汗顔不已。

教育的大境界正如北宋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要實現這一宏大抱負,少壯須努力,心懷大目标,忠毅和勤樸,百折亦不撓。陶先生是武昌實驗中學“忠毅勤樸”四字校訓的忠實踐行者,少年的根深,始現壯年的葉茂,乃至于譽滿學界後的蓊蓊郁郁,卓然巨木。

德行與學業并重

青年學生代表 鄒小舟

當我翻看陶德麟老師初高中習作之後,作為大學生的我自愧弗如。仔細讀來,發現陶老師的這些筆記、作文多涉傳統典籍,而今我已經接受了近三年系統的國學教育,卻依舊覺得文章涉獵之廣,見解之深,值得我們學習玩味。

這些關涉先秦諸子,詩詞歌賦的冊頁中,潛藏着中國文化基本的價值理念,而陶老師在初高中時期就積澱了如此深厚的學問素養,特别是道德的、文化的素養。這些正是我們當代學子所欠缺的。而今有機會去了解、目睹老一輩學人的求學印迹,恰可以使我們青年學子知道如陶老師一樣的學人當年是學習些什麼,怎麼樣學習,懷着怎樣的心态學習的。

德行與學業并重,使命與責任在肩,或許是我閱讀陶老師《學步履痕》後最深切的感受。時間雖然已過去幾十年,陶老師曾經的經驗依然有着傳承與借鑒意義。書頁批語已經斑駁模糊,家國社會也已翻天覆地,然而,每一位華夏青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應改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不應改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不應改變。

《學步履痕》自序

陶德麟

人們往往是“悔其少作”的。我已年逾八十,為什麼會把自己十幾歲的習作拿出來影印出版呢?這需要做點說明。

我中學時期的各科作業本來是全部保存的。“文革”期間曾被洗劫一空。我父親的手澤,包括他的詩文楹聯手稿、他對我手抄唐詩的批注和對我詩詞習作的批改也未能辛免。這些文稿十年不見蹤影,也未從奢望過失而複得。“文革”結束後,一位曾在我的“專案組”工作過的好心人在一堆已被當成廢紙的材料中發現了我中學時期的作業(語文、數學、化學、曆史、地理,還有周記),還給了我。雖已零散不全(例如我的高中一年級作文和英文、物理作業等等就丢失了),我還是喜出望外。也許是敝帚自珍吧,我藏諸箧笥,無非是想留給兒孫作為紀念,也讓他們知道我們這輩人當年是怎樣學習的而已。除了2010年BEAT365唯一官网為慶祝我80歲生日出版《陶德麟先生的學術人生》一書時選刊了其中的幾篇外,這些東西隻有極少數親友在閑話往事時翻閱過。

2013年1月,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和副院長徐少華、于亭來我家談及現在青年學生的語文教育和國學教育時,偶然看了我的中學語文作業,建議影印出來供國學院和國學基地班的學生作為參考資料。當時我覺得拿不出手,辭謝了。2014年1月,省社科聯黨組書記曾婕來我家也談到現在青年學生的語文基礎訓練不夠紮實和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陌生的問題。她看了我的這些“少作”,認為對當前青年的語文教育和國學教育有啟發作用,當即決定由省社科聯安排影印出版。她的建議與郭齊勇、徐少華、于亭教授一年前的建議不謀而合,也打消了我的顧慮,于是我不揣淺陋,欣然從命了。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尹漢甯聽了曾婕的彙報後,大力支持,在百忙中親自審讀了原件,并應我的要求撥冗作序,用毛筆書寫成篇。序中對我的揄揚我愧不敢當,隻能視為鼓勵;但我理解漢甯同志的着眼點在于提供一點實物,以彰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繼五千年中華文化之根脈,是今人尤其是青少年必須背負的曆史使命”。用意之深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我是1943年在抗日戰争時期的恩施考進湖北省立實驗中學初中一年級的。那時的恩施縣城是戰時的省會,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校舍是五峰山頂一個破舊茶廠的幾間木房。老師和學生晚上用的都是沒有燈罩、冒着黑煙的油燈。學生每天清早要下山到清江河邊用河水洗臉。沒有餐桌,大家都蹲在操場上進餐。我們吃的是玉米粥、混合飯(七成糙米加三成玉米)和青菜辣椒;穿的是用再生棉粗布制作的校服。連英文、數學的作業也隻能用毛筆寫。到1944年我們從五峰山遷到舞陽壩的新校舍,有了用竹編泥糊的牆蓋成的教室和宿舍,就算是大為改善了。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全校師生的愛國熱情卻熾烈如火,抗戰勝利的信念堅如磐石,樂觀向上的情緒彌漫全校,書聲琅琅,弦歌不辍。除了發奮學習之外,我們還在張影波老師的指導下組織過抗日合唱團,排演過歌劇《流亡三部曲》。學校對學生的德智體美的教育抓得很緊,老師們對學生的課業要求非常嚴格。以語文為例,那時的塗潤躬老師和屠博文老師不僅教我們讀了魯迅、冰心、葉聖陶、朱自清等當代名家的一些作品,還教我們讀了一些古文名篇和古典詩詞,要求我們能背誦,能譯成白話文。

老師對學生作業的批閱一絲不苟,連一個錯别字或寫得不規範的字也決不放過,不妥帖的句子也必定加以修改,對全篇還要打出嚴格的分數。以語文為例,為我們授課的老師是魏其巍(曾在藍田師範大學受教于錢鐘書先生)、羅書慎(著名國學家羅峻教授的女兒)、賀良璜(字敏生,著名詩人)先生這樣學養深厚的名師。他們講授的内容涵蓋了從周易到諸子百家,從古文名篇到唐詩宋詞的諸多經典。他們鼓勵學生學會用文言文寫作。我的高中作文中有一半以上是文言文,雖不過是孺子之見,文字上還是通順可讀的。這固然與我家庭的教育有關,但也與老師的教誨和引導分不開。這次選入本書的國文筆記,是當時我在課外時間做的。雖是一鱗半爪的東西,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們那一代人在少年時期學習語文和國學的經曆。

時隔六七十年,現在我雖已83歲,但還能背誦當時讀過的一些古文和詩詞,能唱以《禮記·禮運·大同》篇為歌詞的歌曲,也能寫文言文和格律詩,這顯然得益于少年時期的訓練,我自己覺得那些時間精力沒有白費。

時代不同了,我并不認為現在的青少年學生應該亦步亦趨地照搬我們當年的學習方法。但學習畢竟有它的共同規律,過去的經驗也有值得傳承借鑒的東西。這就是我不避譏嘲,同意刊印這些雪泥鴻爪似的東西供青少年同學們參考的緣故。

http://epaper.cnhubei.com/html/hbrb/20141021/hbrb2457116.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