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郭齊勇:傳承文化基因 彰顯精神标識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9-03
(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筆談)
郭齊勇:傳承文化基因 彰顯精神标識
習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還要求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貴州省文明委和本報理論部近日在貴陽孔學堂聯合主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本報今天摘要刊發3位學者在座談會上的發言。——編者
習近平同志最近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在聯系。他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内心,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這表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傳承這個文化基因、彰顯這個精神标識。
深刻認識我們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識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這六個方面的内容,實際上是對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識的集中概括。文化基因與精神标識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是千百年來“百姓日用而不覺”的為人處世之道,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認識我們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識,可以圍繞上述六大範疇,具體分析與理解一些單個漢字與成語、命題、理念。從單字來看,有“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四維八德”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及“學、愛、善、德、誠、敬、恕、和、儉、正、公、道、理、武、勇”等。從成語、命題、理念來看,有仁者愛人、與人為善、義以為質、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民貴君輕、載舟覆舟、民為邦本、本固邦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民胞物與、博文約禮、尊師重道、修身、慎獨、三達德、三不朽、至大至剛、浩然正氣、精忠報國、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文治武功、文事武備、德本财末、戒奢以儉、儉以養德、兼愛非攻、守正不阿、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知行合一、經世緻用、明體達用,以及民間流行的“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等等。
着力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上述理念、範疇所體現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我國古人非常注重“立本”,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上也是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人心,就必須追根溯源,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源頭活水”。為此,需要切實糾正曆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念和做法,着力增強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中國隻能生産電視機,不能貢獻給世界以價值觀。這種說法是非常狹隘與罔顧曆史的。實際上,我國的制度文明特别是文官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中的精華,曾獲得西方啟蒙時代思想大師們的青睐與借鑒。在近代“東學西傳”的過程中,以“仁愛”“誠信”“人本”“和平”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通過傳教士傳到西方後,曾為萊布尼茨、沃爾夫、伏爾泰、魁奈、狄德羅與百科全書派所重視。在法國近代的《人權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發布的《人權宣言》中,都引用了《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論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進一步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集中體現了儒家“仁愛為本”的價值理念,具有超越時空和國界的重大意義與價值,被國際倫理學界喻為道德的“黃金律”。
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傳承我們的文化基因,彰顯我們的精神标識,教育是基礎和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使之貫穿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的整個過程與各個環節。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既是公德要求,也是私德要求。公德的建構以私德為基礎,做一個好人是做一個好公民的前提。應從家庭教育開始,配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培養仁愛之心,懂禮儀、知廉恥,逐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成為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修養、又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君子”。(作者為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教授)
人民網-人民日報2014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