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仁愛:中國人固有的根本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9-03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孔子之前已有了“仁”的概念與“仁愛”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确地把“仁愛”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愛衆而親仁”的思想。孔子高度肯定了“博施于民而能濟衆”的行為,強調“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反對濫用權力,以随意的态度使用民力,主張以莊敬的态度尊重、呵護百姓。他講五種美政“恭、寬、信、敏、惠”,強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批評不教而誅等虐、暴、賊、吝四種惡政。唐代韓愈的“博愛之謂仁”即來自孔子的“泛愛衆”、愛人民、保護老百姓的思想,可見“仁愛”是普遍性的愛。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
“仁”的内涵包括了盡己之“忠”與推己之“恕”,這兩者是一體之兩面,是互動的。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自己想要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也想到别人,讓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通達起來,同時也想到别人,希望别人也通達起來。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别人,也就是尊重、寬容别人,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謂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謂恕也。實行忠恕即實行仁……孔子一貫之道為忠恕,亦即謂孔子一貫之道為仁也。為仁之方法如此簡易。”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乃是仁的本旨。‘立’是有所成而足以無倚;‘達’是有所通而能顯于衆。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達,并使人亦達;即自強不息,而善為人謀。簡言之,便是成己成人。‘能近取譬’,則是為仁的方法,即由近推遠,由己推人;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于人。”愛人就要善為人謀,成己成人成物。
儒家講“仁愛”講得很平實,從每個人對父母、親人的情感開始。“仁”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然後把它擴充出去。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愛父母兄弟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基礎性的情感,是人們對愛的生命體驗的開端。人能夠以這種愛為基點,然後推己及人。至于儒家的愛親,并不是無限度的,它是有一定的節制與尺度的。孝悌隻是“仁愛”中之一,并不是“仁”之全部,恰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愛親人推到愛陌生人,由愛百姓推到愛萬物,愛草木鳥獸、瓦石山水。宋儒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一種宇宙家族的思想,包容性很強,表明天、地、人、物、我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表達了一種普遍的同情心、愛心與正義感。這也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謂生态環保的意思。
曆史上,在中華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仁愛”逐漸成為傳統價值體系的内核。廣義的“仁”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常”,狹義的“仁”則是五常之一。“仁愛”也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四維八德的基本精神。“仁愛”思想具有草根性,是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訴求。各種蒙學、家訓及口耳相傳的人文教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這種大愛精神普及到千家萬戶,傳承于世世代代。“仁愛”也是曆朝曆代官德的中心内容,為官之道首先要講愛心,關心百姓疾苦,仁民愛物。“仁愛”在今天公民社會的公德重建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中外各文明對話、交融的過程中,“仁愛”思想及其“忠”與“恕”的價值原則,一直起着積極的作用。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慈悲”與儒家“仁愛”相輔相成。伊斯蘭教的教義也講“仁愛”,古代有的回教思想家融通儒回的“仁愛”,有很多建樹。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後,儒耶兩教在“博愛”與“仁愛”的異同上有争論也有融合。在世界各種版本的《人權宣言》中,在《世界倫理宣言》中,中國的仁愛忠恕之道都成為其中重要的精神或原則。
“仁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現代社會、國家、個人的發展,必須以“愛人”“成己成人成物”為前提與目的。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仁愛”是二十四個字的總的基礎,尤其是“和諧”“公正”“敬業”“友善”的發祥地。(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教授、院長 郭齊勇)
光明網-《光明日報》2014-07-22 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