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守行蓄德 光前裕後----湯一介的人與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9-15
郭齊勇
湯先生祖籍黃梅,是我們湖北佬。他與我的導師蕭萐父先生是好朋友。蕭先生曾請他來武大跟我們講過課,因此我也算是湯先生的弟子,隻是未能登堂入室。
湯先生否認自己是“大師”、“哲學家”,這恐怕并不能用“謙虛”兩個字來加以解釋。煌煌十大卷《湯一介集》出版了,基本上包括了湯先生已發表的論著與訪談。有意思的是第一卷,極左時代的哲學論文“立此存照”。作者坦然面對,也深刻反省。
與很多讀者一樣,我最先讀又最喜歡讀的是第九卷《深夜一盞燈----散文與随筆》。書名借助于黃梅人廢名先生的詩。散文與随筆最能反映出作者的心靈,内容涉及他的家世、人生、愛情與友情。
湯先生與夫人樂黛雲先生相知相愛相守一生。最令人感動的是,當年樂先生被打成右派之後,湯先生的辯護與關愛的細節。倆老數十年相濡以沫,危難時彼此支撐,一對患難夫妻的真情。他們倆人學術互補,志趣相投,尤其是都有對精神自由的向往。他們自比為“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是普普通通、飛不高、也飛不遠的一對。他們喜歡自由,卻常常身陷牢籠;他們向往逍遙,但總有俗事纏身!現在,小鳥已變成老鳥,但他們依舊在繞湖同行。他們不過是兩隻小鳥,始終同行在未名湖畔。”
湯先生有家學淵源與家風的陶冶。他的祖父湯霖是光緒十六年的進士,後來也做過不大的官,主要的事業還是教學,教了一些學生。他的祖父留下了兩句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這就是:面對困難的事情,不要逃避它;合乎道義的事情,要擔負起責任來。湯先生晚年組織同仁與學生辦書院,編儒藏,做經學史、儒學史、三教比較史研究,也體現了這一擔當精神與責任意識。
他儒雅平和的性格,來自于乃父。他的父親湯用彤是一位超群的學者,留學哈佛,可以同時開印度佛學、歐洲唯理論與經驗論、魏晉玄學與隋唐佛學的課程。湯用彤先生是佛教史的大家,敦厚,喜歡安靜,平常獨默不語。錢穆《師友雜憶》寫老湯先生等很傳神。湯用彤先生參加了吳宓、梅光迪、柳诒徵等于1922至1933年編的《學衡》雜志,是《學衡》派的重要學人。此學派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該刊的宗旨為:“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随”。實際上,《學衡》對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派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老湯先生等探讨“東西曆史民性的差異性”問題,主張選擇中西文化真正的精華加以融會貫通。
湯先生在中國文化思想界是開風氣之先的人物。改革開放初期,他最早出國,并把海外學者及其學術引進國内。記得1985年初,我出席了湯一介先生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文化講習班,親耳聆聽了海内外著名的學者專家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周一良、侯仁之、金克木、季羨林、任繼愈、湯一介、李澤厚、龐樸、吳曉玲、孫長江、丁守和及來自海外的魏斐德、杜維明、陳鼓應、成中英、鄒谠等先生的演講,一睹名家風采,親承大師謦欬,接受了許多新信息與新诠釋,頗受教益。我們這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們感覺很興奮,自稱為“黃埔一期”,擠住在中央團校地下層的大教室一點不覺得苦,心裡很溫暖。當時我們對自家文化的理解還是教條的、批判的,這期講習班給我們觸動很大,扭轉了我們的一些看法。
1985年底在湖北黃州,湯先生與蕭先生主持“紀念熊十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讨論會”,我在他們手下跑腿張羅,來自全國和美國、加拿大、蘇聯、日本的學者近百人出席了會議。石峻先生、湯一介先生、樓宇烈先生等都來了,海外冉雲華、杜維明、成中英及蘇聯科學院布羅夫先生等都是第一次來湖北。當時黃州還不是開放城市。
湯先生緻力于儒釋道三教的研究,對中國哲學的現代诠釋頗有慧心。他提議創建中國解釋學,梳理中國解釋經典的曆史,指出中國曆史上主要有三種解釋經典的方式,即以《左傳》對《春秋經》的解釋為代表的叙述事件型的解釋,以《易傳•系辭》對《易經》的解釋為代表的整體性哲學的解釋,以《韓非子》的《解老》 《喻老》 對《老子》解釋為代表的社會政治運作型的解釋。此外,還可以找到其他的解釋方式,如《墨經》中的《經說》對《經》之字義或辭義的解釋等。“解釋問題”對中國文化、哲學、宗教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湯先生指出,中國傳統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印度、伊斯蘭哲學的一種哲學思想體系。一種特殊的哲學必有其一套特殊的概念,并由若幹基本概念構成若幹基本命題,又能根據若幹基本命題用某種(或某幾種)方法進行理論推理而形成哲學理論體系。作者讨論了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問題,為中國哲學建構了一範疇體系。湯先生提出中國哲學常以三個基本命題來表達他們對真善美的觀點,這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湯先生認為,“天人合一”的意義在于解決“人”和整個宇宙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統一性的問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的哲學家都讨論了這個問題,而且許多古代哲學家都明确地說:哲學就是讨論天人關系的學問。“知行合一”是要求解決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應如何認識自己、要求自己,以及應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這就是關乎人類社會的道德标準和認識原則的問題。“情景合一”是要求解決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人”和其創作物之間的關系問題,它涉及文學藝術的創作和欣賞等各個方面。但是,“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最根本的命題,它最能表現中國哲學的特點,它是以人為主體的宇宙總體統一的發展觀。
由此可以引發出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套相互聯系的基本理論來,這就是“普遍和諧觀念”、“内在超越精神”、“内聖外王之道”。這三套理論是從三個方面來表現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普遍和諧觀念”是中國哲學的宇宙人生論;“内在超越精神”是中國哲學的境界修養論;“内聖外王之道”是中國哲學的政治教化論。這三套理論就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體系。從這三套理論,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同樣也可以認識到中國傳統哲學的問題所在。
湯先生敏銳地應對海外文化與哲學的新論域,予以回應,他緻力于中國大陸中國文化思想與哲學界的改革開放,對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對儒釋道三教都有研究,最後歸宗于儒。
直到現在他都很辛苦。大前年的暑假,我正好帶了幾位青年教師與博士生在京參加一個活動,我想讓青年朋友們接觸長者,領略大學者的風采,于是冒昧地請湯先生跟我們外地師生談談治學。他欣然應允,大熱天從家裡趕到儒藏中心,跟我們講了一個多小時,談他的新思考與晚年要做的幾個大事。我們如坐春風。
湯先生不僅有創新之思,發表了不少創新之論,而且做了不少創新之事。儒者都是要做事且能做事的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他做到了守行蓄德,光前裕後。謹以一瓣心香祝福湯老師、樂老師壽永康甯!
2014年7月于台灣大學修齊會館
(原載《人民日報》2014年8月12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