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日報】貴陽孔學堂迎來第100場國學公益講座 著名教授郭齊勇講解新儒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3-12-09
郭齊勇做客孔學堂。
12月7日上午,貴陽孔學堂迎來了第100場國學公益講座。講座嘉賓為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郭齊勇教授,他引經據典,為現場300多位聽衆縱論了“現當代新儒學思潮、人物及貢獻”。
新儒學的産生:中西文明碰撞的産物
郭齊勇認為,新儒學的“新”在于引西學入儒。他說,新儒學發源初期是一種小的思潮,是文化保守主義的一部分。近現代時期,中國社會危機頻現,西方工業文明沖擊着華夏文明,一部分學者開始反思中國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主張吸收西方先進理念重審傳統儒學,為中華文明于“花果飄零”之際“再植靈根”。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儒學逐漸發展起來,郭齊勇把其間經過劃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五四”以後的新儒學,第二階段為抗戰時期新儒學,其後為港台新儒學,第四階段為改革開放後返輸大陸的海外新儒學。
郭齊勇将與之相對應的人物歸納為“三代四群十六人”。第一代前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劢;第一代後一群:馮友蘭、賀鱗、錢穆、方東美;第二代群體: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第三代群體:蔡仁厚、餘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接着按時間順序,郭齊勇将這些學人的思想、著述、生平活動一一梳理,清晰展現了新儒學的發展曆程。
新儒學讨論的問題:重思現代社會 促進中西對話
“現當代新儒學反思現代性,反思唯科學主義,重視全人類及其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性。”郭齊勇介紹,新儒學的論域和問題意識包括諸多方面,其一,跳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二元對立的模式,新儒學反思現代性,并重新思考東亞精神文明與東亞現代化的關系問題。
其次,新儒學主張東西方之間的文明對話。郭齊勇認為,儒家價值契合當下全球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中的多項議題,可與現代民主、自由主義之間相交流的内容很多。他主張,這種交流與對話有助于民間儒學的形成,并推動現代化的健康發展。他說:“儒學有草根性,有生命力,開放的新儒家學者,當與各種宗教思想、文明形态對話,并在體制内外利用一切機緣重建儒學,而且要特别重視民間教育。”
建言國學教育: 關鍵在于小時候、課堂外
講座結束時,針對觀衆提問,郭齊勇談到了他對國學教育的看法。“小時候3到13歲記憶力最好,那個時候不懂沒事,先記下來等以後反哺。”他說,大師們的“童子功”打得紮實,幼學對于國學研究很重要,之前列舉的這些大師都是從小學、文字學開始,一步步把基礎打紮實,當今學人的基礎不可能像他們那麼好了。
他不主張針對國學開展像英語一樣過級考試的做法。他認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并建議,通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方式培養孩子的國學興趣,也可以借助孔學堂這樣的社會場所普及知識。“學校、社會、家庭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讓孩子們從中吸收做人處事的精華。”郭齊勇說,儒學是“生命之學”,一個學好了儒學的個人、家庭及社會必是幸福的。
人物名片
郭齊勇,湖北武漢人,1947年生。現為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專長為儒家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著作有《中國儒學之精神》、《熊十力哲學研究》、《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等。
本報記者 向策 / 文 劉輝 / 圖
(來源:貴陽日報 2013年12月8日)http://epaper.gywb.cn/gyrb/html/2013-12/08/content_367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