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哲院  >  正文

【光明日報】湖北社科界讨論理論自信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3-04-19

前不久,一位作者将一篇緊密聯系實際、語言富于個性的短文投給一家刊物。“文章好,就是太短。把你的語言納入一個理論框架――最好是外國理論框架,擴充篇幅,才能發表。”刊物編輯說,弄得作者哭笑不得。這樣的建議,是典型的缺乏理論自信、放棄自己的話語體系的表現。這不是個别現象。可喜的是,中央大力提倡正學風、改文風,一批理論工作者努力建立理論自信、建立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今天,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介紹湖北社科界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讨論中增強理論自信的生動事例,4版刊登哲學家陶德麟的文章,供各地理論工作者參考,歡迎就此開展讨論。

人間四月天,荊楚景象新。

正在湖北社科界興起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讨論活動,氣氛熱烈,激蕩人心。

置身中國日新月異的改革現實,面對當前紛繁複雜的發展難題,理論創新、理論自信從哪裡來?實踐觀的讨論猶如一面鏡子,湖北社科界通過自我審視,看到了理論創新的根基所在,也看到了樹立理論自信的方向和路徑。

哲學家的心聲

“中國道路是中國人自己‘走’出來的,是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過程。要把中國道路走好,就得嚴格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在各項工作中把它落到實處。”3月26日,湖北日報收到了哲學家、教授陶德麟寫來的題為《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文章(見4版)。

曾任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的陶德麟,近年來一直關注着中國理論研究的進展和現狀。2010年4月19日,他在光明日報發表《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衆化》一文,尖銳地指出理論研究文風上的突出問題:現在有的博士生寫的論文可以說是用漢字寫的洋文,用漢語說的洋話,不僅我看得非常吃力,他們彼此之間也常常因為看不懂對方的文章而叫苦不疊,要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恐怕更是難上加難了。文章發表後,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在這次寫給湖北日報、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陶德麟以中國夢為出發點,再次清晰而響亮地提出了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問題:“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都是在實踐中發生的,解決這些問題也隻能通過‘變革的實踐’,而不能停留于‘解釋世界’。”

一石激起千層浪。3月27日,陶德麟的文章在湖北日報發表,撥動了湖北社科界一批學者的心弦。3月28日,首批荊楚社科名家、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的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長夏振坤,當即撰文參與讨論,明确提出中國實踐對于中國理論的呼喚:“正确把握、回答和解決實踐中提出的重大課題,是科學理論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根本前提。”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相對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我們理論上的更新沒有跟上這樣偉大的發展實踐。”3月30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黨委副書記歐陽康從外地參加學術活動回武漢,連夜趕寫實踐觀讨論文章,亮明觀點。“當前,應當倡導對于實踐觀的再認識,以實現科學理論和合理實踐的統一,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糾正不科學的發展理論和不科學的發展實踐。”

公衆熱議與社科界反思

日曆一天天翻過,湖北日報、湖北之聲、湖北衛視、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荊楚網等衆多大衆傳媒,先後開辟專欄、專題,為社會公衆參與實踐觀讨論提供陣地。

不到半個月,在荊楚網的東湖社區論壇上,關于實踐觀的讨論,點擊就達到了13000多次,跟帖200多篇。許多人直言不諱:“當下看理論文章,一些人言必稱西方,嚴重脫離國情、脫離實踐、脫離群衆、脫離理性,沒有起碼的中國理論自信。”“一些學者從理論到理論,玄而又玄,不知所雲。可悲的是,他們大多還沾沾自喜、渾然不覺。”“脫離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理論,不要也罷。”

不少讀者給湖北日報編輯部打來電話,稱實踐觀讨論是一場“及時雨”,“理論學風不正,贻害社會。現在不少黨員幹部講形式、熱衷于花架子,脫離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現象令人擔憂。”

4月9日,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召開實踐觀讨論會。湖北省哲學學會、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法學會、經濟學會、高等教育學會等重要社科學術團體的負責人紛紛出席,暢所欲言。湖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湖北大學副校長楊鮮蘭認為:“這是關系到理論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理論如果在書齋中自說自話,就隻有死路一條。理論不能回答現實問題,就不能說服人。理論不能服人,何談理論自信呢?”湖北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梅榮政談道:“中國實踐為中國理論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能不能建立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這是中國社科工作者踐行實踐觀的責任和使命。”

到底應該怎樣踐行實踐觀?4月11日,湖北省社科工作者邀請在基層多年從事理論宣講的谷城縣委原黨校副校長曹慶國、武漢市楚口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吳雙墩,交流讨論心得。曹慶國、吳雙墩感同身受,實話實說:“走進實踐,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學風傳播馬克思主義,越具體越現實就越有說服力。脫離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用空洞無物、玄而又玄的話語系統寫理論文章、進行理論宣傳,老百姓看不懂聽不明白,轉過身子就會走開。”

堅守者最有說服力

在當代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領域,湖北擁有學術成就豐厚的“雙子星座”――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

作為國内最早從事農村基層政治和鄉村治理研究的學者,徐勇在上世紀80年代把學術視野投向了農村現實。“人民公社體制廢除以後,我們在經濟上實現了包産到戶,政治上怎麼辦?鄉鎮以下如何組織?那個時候,全國有9億農民需要村民自治,但隻有不到9個學者在研究這個問題。”當時的政治學,主要視線還集中在對上層政治的研究上,農村基層政治研究甚至被視為“理論怪胎”。徐勇不為所動,數年堅持在國内多個村莊進行調查研究。2006年11月,他應邀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解“我國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研究”。當年,他所領導的中國農村研究院建立了“中國百村觀察”調研觀察平台,現已延伸至城市“百居觀察”和“海外百村觀察”。今年4月11日,他在學院辦公室與慕名前來交流實踐觀讨論心得的學界同仁共勉:“一舉手一投足,不可能建立學術豐碑。沒有一流的實踐,就沒有一流的學術成果。”

“閱讀農村,閱讀中國”,是賀雪峰對實踐的描述。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純粹而紮實的駐村調研産生的一系列理論成果,被學界稱為“華中鄉土派”,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了許多重要咨詢。“有了大段時間的駐村調查,才有對中國農村狀況和農民生活的熟悉,就可以對各種涉農問題有比較深透的把握,就可以排除那些膚淺流行認識及西方社會科學偏見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就不會在農村發展理論研究上人雲亦雲。紮根實踐,既是理論創新的根基,也是社科工作者自身成長的必要條件。”在4月11日的讨論中,賀雪峰關于進一步堅守實踐觀的談話,讓與會的1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更加堅定了向實踐學習的信念。

在實踐觀讨論中,我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中南财經政法大學趙德馨教授的治學态度和學術精神,被學界一次次提起。1988年,他在廣東開會期間去廣東省圖書館查資料,一位副館長告知館藏有一本張之洞行書小冊子。為請書法家翻譯,他毫不猶豫拿出一筆錢。書稿翻譯出來卻讓所有人意外――根本不是張之洞親筆。當年頗為不菲的一筆錢打了水漂,他卻非常坦然,“至少我做了驗證,圖書館下次也不會介紹錯了”。近日接受媒體采訪的幾位學者感慨地說:“趙德馨、徐勇、賀雪峰等教授立足實踐的學術堅守,堪稱實踐觀讨論的一份份生動教材。”

打開了思想的閘門

“現在的不少學者,為什麼對實踐有隔膜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鄒進泰,與曾在黃岡市挂職副市長的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教授劉大洪,參加省社科聯實踐觀讨論會後,意猶未盡。4月12日,他們就此話題進行電話讨論。鄒進泰談到:“這與較長時間以來一些人脫離中國國情,不加分析照搬西方學術方法有關。現在,一些經濟學論文八股得很,先是理論概括,然後是一個數學模型,裝些數據,裝腔作勢,就完成了。我們做論文,要剖析中國生動活潑的改革發展實踐。”劉大洪深有同感:“學界有人空談中國與國際接軌。衆所周知,鐵路與鐵路才能接軌,鐵路與公路如何接軌?一些理論研究和學術活動嚴重脫離中國改革發展的實踐,繼續下去将成為社科界的一大公害。”

“理論脫離實際,缺失權威性和影響力,也與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和科研組織方式偏離實踐有關。”4月12日,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張中華在主持讨論會時,捅開了“窗戶紙”。“我們現在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方式過于量化、機械化,評價學者的學術貢獻,主要看發表成果多少,主持課題多少,發表刊物的級别怎樣,而不是看作品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科研組織方式也多采用招投标式,申報課題很多時候不是從實踐中來,不是由學者自身觀察所得和自身研究的領域而來,造成‘問題導向’異化為‘課題導向’,産生了很多‘課題專業戶’,而非真正有學術成就的學者。将科研真正引向對中國現實的研究,也是增強中國理論話語權的一個重要命題。”會後,許多學者給他發短信,表示認同。

有社科工作者在讨論中提出:“如何看待實踐觀讨論的意義?”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餘立國結合自己長期從事社科工作管理的實踐,談了體會:“無論社會發展到怎樣的階段,社科界時刻都應當思索,理論應該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實踐觀讨論直接關乎社會科學的發展路徑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成長路徑。”

4月13日,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尹漢甯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社科界自我發起這場讨論,充分體現了湖北社科工作者的覺醒與擔當。注重實踐、堅持實踐的徹底性,是社科理論工作者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他還饒有興緻地講了王亞南、張培剛這兩位湖北籍經濟學大師注重實踐的故事,強調必須弘揚注重學術實踐的理論傳統。

王、張兩位大師均學貫中西。王亞南最早在大學開設“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最早提出“中國經濟學”概念。張培剛在哈佛大學獲獎的《農業工業化》的博士論文,被視為最早的發展經濟學的經典文獻。而形成這篇論文的基礎是在國内進行了6年時間調研的學術實踐,其中将糧食運輸成本與交易費用分開,并将交易費用與組織、與規則聯系起來的論斷,比後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西方學者要早提出很多年。

目前,生發于荊楚大地的這場讨論正在深化、激蕩,并在引發更大範圍的關注,更深層次的思考。(光明日報記者夏靜湖北日報記者曾祥惠李瓊光明日報通訊員劉富炜)

附:

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陶德麟

光明日報》2013年4月16日

中國夢正在激勵着中國各族人民開啟史無前例的偉大長征。

中國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之夢。這個夢不是虛幻不實的空想,不在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必定能夠實現的理想。其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實現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概括的,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經過中華民族從5000多年前到近30多年來的探索和總結中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這裡的決定性的事件,就是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救國救民的真理。

鴉片戰争以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殘暴侵略下陷入了血淚斑斑的苦難深淵,救亡圖存的任務迫在眉睫。先進的中國人曆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尋來的各種資産階級理論和方案,到了中國都一一破産。在長夜漫漫的困境中,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産黨,“路在何方”的難題才有了正确的答案,中國的命運才發生了根本改變。經過28年的奮鬥,我們建立了新中國;又經過60多年的奮鬥,中國才取得了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成了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任何人也否認不了的事實。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這麼“靈驗”?就因為它是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也産生于西方,但它不是地域性的理論而是世界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産生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它批判地吸取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優秀成果而又突破了他們的局限性,形成了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本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它的根本精髓,就是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實踐觀。這一實踐觀揭示的道理主要是:(1)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是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為根本的實踐活動。社會發展規律的“秘密”隻能到實踐中去探求,而不應當與此相反。(2)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都是在實踐中發生的,解決這些問題也隻能通過“變革的實踐”,而不能停留于“解釋世界”。(3)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隻有實踐才能檢驗,離開實踐的争論是“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以前的社會曆史理論浩如煙海,體系如林,有些理論也包含着局部的真理甚至頗為深刻的真理,但究竟如何理解社會,如何創造曆史,如何看待人類的前景,仍然是“斯芬克斯之謎”,沒有人能揭穿“謎底”,總的說仍然是一筆糊塗賬。馬克思的理論一出,就提供了一把開啟“暗箱”的鑰匙,使人們如撥雲霧而見青天。當然,不同的人們由于種種原因,并非都能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但這是另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至今仍然占據着人類思維的制高點,卻是客觀事實。

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普遍規律的反映,它不可能直接對各個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千差萬别的特殊情況和特殊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而隻能提供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告誡人們,他們的理論隻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包醫百病的處方,不問具體情況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詞句,恰恰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首先是違背了它的實踐觀。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情況和特殊問題。要解決中國的問題,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行,不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正确地結合起來也不行。中國道路是中國人自己“走”出來的,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際(包括中國的曆史傳統和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不斷結合的過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過程。要把中國道路走好,就得嚴格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在各項工作中把它落到實處。

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要做到幾點:第一,要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别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曆史經驗,吃透精神,掌握實質,用來武裝頭腦,提高思維水平,反對沒有理論指導的目光短淺的經驗主義。第二,要下硬功夫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走群衆路線,獲取第一手材料,在全面準确地占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概括,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審時度勢,提出有全局眼光和長遠眼光而又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并付諸實踐,防止形式主義和誤國空談。第三,要發揚創新精神,勇于根據日新月異地發展着的實踐提出新舉措,開拓新局面,防止保守僵化。第四,要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引領下切實整頓黨風、學風和文風,反對主觀主義,反對黨八股和洋八股。第五,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原理,不唯書,不唯上,把一切判斷和措施都交給人民群衆的實踐去檢驗,正确的就堅持,錯誤的就改正。

隻要我們始終不懈地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中國精神的鼓舞下戰勝征途上的任何艱難險阻,穩步地達到我們的目的,使中國夢夢想成真。

哲學家短文引出共同話題

湖北社科界讨論理論自信

編者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