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為美學而生 為藝術而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3-11-11
劉綱紀,男,1933年生,貴州普定人。著名哲學家、美學家、美術史論家,亦工書畫。博士生導師。曾長期擔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職。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國際易學聯合會顧問、湖北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美學史、中國書畫史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與李澤厚并稱“南劉北李”。湖北省首批“荊楚社科名家”。
劉綱紀青少年時代積極參與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還曾在一位老師的指導下刻過一張宣傳抗日的木刻畫。正是這些特殊的經曆,一方面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使他對文學、音樂、繪畫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早年他曾在貴州拜名師,習畫兩年,打下了中國書畫的基本功。由于家人的反對,夢想着做藝術家而不能的他轉而對藝術史和文藝理論産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就是為什麼他在1956年即北大哲學系四年級下學期就寫出《關于‘六法’的初步分析》一文,發表在《美術研究》的動因。之後他又将此文增改為《“六法”初步研究》一書,1960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他在北大時的恩師、著名美學家鄧以蜇先生在病中讀後,在給他的信中說:“雖曰初步,頂峰實已在望矣。”新時期以來劉綱紀相繼出版三位畫家的評傳《黃慎》、《龔賢》、《文征明》,也應驗了鄧先生當年的深深期許。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在《道在瓦甓——劉綱紀美學思想初讀》一文中評價劉綱紀對新中國美術史論的貢獻時說:“五十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中國古典美學的雙重視角去研究、闡釋中國美術,課題涉及中國美術史、美術基礎理論、書法藝術、‘六法’研究以及美術家個案研究。其獨樹一幟的研究路徑,使其構建起了獨特的新觀點、新學說,使其當之無愧地成為新中國美術史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基于劉綱紀為新中國美術史學科所作出的突出貢獻,2008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他“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号。此外,劉綱紀在書法理論上也頗有建樹,相繼出版了《書法美學簡論》、《書法美》等重要論著,成為新中國書法理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一度引發了學界和書界對書法理論的大讨論。
2012年11月,湖北美術學院和湖北美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當代學術名家:劉綱紀書畫展”,展出了劉綱紀先生的150餘幅書畫作品。與此同時,《劉綱紀書畫集》也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周韶華先生評價說:“劉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意境濃厚,書法達到了自由狀态,是紙上的樂章和舞蹈。”
劉綱紀對文學和書畫理論的喜愛和精研,對他撰寫影響深遠的《中國美學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部由李澤厚、劉綱紀主編,劉綱紀獨立執筆完成的百餘萬字的兩卷巨著,被美國著名華人學者傅偉勳教授譽為“中國美學的開山之作”。劉綱紀撰寫的《< 周易>美學》一書,是他研究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又一力作,榮獲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在海内外也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劉綱紀獨辟蹊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美學也做出了公認的開拓性的貢獻。他的實踐觀美學研究構建起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實踐—創造—自由—自由的感性表現—廣義的美—藝術”。他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根本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在他的《美學與哲學》、《傳統文化、哲學與美學》、《藝術哲學》等專著和《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與闡釋的三種基本形态》等一系列學術文章中。
劉綱紀之所以能在實踐美學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這源于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深研究和對自己所提出的“實踐本體論”的系統論述。“實踐本體論”不僅奠定了實踐美學的哲學基礎,而且在哲學界産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學者山口勇就在日本的《唯物論研究季報》上以《重新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概念》為題,專門對劉綱紀的觀點進行了介紹,并專程赴武大拜見、采訪了劉綱紀。
今天,年逾八旬的劉綱紀先生,仍在他默默地堅守了五十七個春秋的教學科研崗位上辛勤耕耘,指導博士研究生。作為他的學生,他其實給予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人,一個為學術而生、為藝術而生、為教育而生的學者、藝術家和教師!
(稿件來源:湖北日報 2013年11月11日作者: 鄒元江,系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