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國強文盛在襟懷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2-03-05
文化強國關鍵在于有強國文化。隻有強國文化才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才能強國。
彭富春教授提出“文化強國在于有強國文化”,此論頗新,是思考文化強國的新視角。竊以為,文化強國與強國文化的關系,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強國未必有強文化,忽必烈時代可證;弱國未必文化不強,南宋可鑒;文盛國強,漢唐遺範。所以,一切要以時代大勢綜合而論。考古今國強文盛之因,必有國力之強盛,文化之繁榮,民心之和諧,方能日臻乎上。今我國力日升,溫飽略足,人民有文化之需求,而視文化為強國方式,正是經濟發展後建設一個更為健康、科學的文明國家的時代訴求。強國文化,以強國為文化後盾,更揭示了需要不斷改革,不忘民富國強的時代使命。由此,強國文化體系需要的是一群文化大家,不是一個;多種文化派别,不是一家;衆多民族風采,不是一族。這種文化襟懷必使人得其用,政得其通,文得其盛。隻有百花才能共構春天,隻有東風才能惠澤萬物,強國文化體系是百花,文化強國戰略是東風。
這或是一種發展的曆史規律:不同領域、人物、機構甚至國家,其真正的成功最終都要歸結到文化層面,形成獨有的文化特性。如評價一個時代,有其文化特色的凝結才更具價值,如文景、貞觀之治。又如經濟,能形成一種經濟文化才是最高境界,如福特文化一度成為美國文化甚至現代工業文明的象征。學術亦然,學派的形成就是學科在文化上具有鮮明特點。人的成功更是如此,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檢點古今人物,皆以文化論品階。
當下文化能否形成自己的特性,我以為,隻有在中國傳統文化、百年民族圖強文化、紅色革命奮鬥文化、改革開放30多年的創新文化以及西方優秀文化中探求文化共識,汲取文化營養,開闊文化襟懷,才是真正的路徑、方向、彼岸。
原載3月4日《人民日報》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28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