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哲院  >  正文

【人民網】武大教授彭富春與網友微博實時互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2-03-09

人民網武漢3月7日電 (記者榮先明)日前,全國人大代表、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彭富春與網友微博交談,探讨公民教育、讨論文化、教育和社會問題。

網友譚超問,既然提文化強國,是否意味着現狀較弱,能否闡釋下現狀和目标具體什麼樣?彭富春回複是“現在的文化不強”。

有網友問,一個社會的哲學素養可以通過教育體系中增加哲學普識課程來進行嗎?在中國适合進行除馬哲以外的哲學普識推廣嗎?彭富春回答:是的.,還要有中西哲學。

有網友認為,現代社會對于哲學領域的了解和認識很有局限性,很希望這個社會的多數人能擁有哲學素養。問教授在整個社會推行哲學普識持怎樣的态度?彭富春表示支持。

對于我國的健康衛生教育,特别是性教育,一直被人們視為是做得不足的地方。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性教育問題?在培養和樹立公民的性道德觀上,教育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彭富春認為有必要!

網友說,對于進一步發展公共文化設施,彭先生有什麼獨特的見解?能跟網友們談談您的藍圖嗎?彭富春表示還要加大,讓人民有更豐富和高雅的文化生活。

談到教育的制度往往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有許多知識都是填鴨式的教育,我們變成了老師與父母的影子,總是以為成績好的就表示好,中國孩子那麼多,有多少個可以在學習中體現到快樂呢!希望能改變學校的教育方式,找到孩子内在。彭富春認為,教育關鍵誰培養獨立、創造、自由的個體。

面對每年都出現“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請問彭先生我國需要在教育上開辟新的道路以國家選拔人才嗎?還有我想問彭先生,進一步貫徹與發展素質教育的關鍵是什麼?彭富春答複:不僅培養才,而且培養人。

在當下中國教育,特别是基礎教育,以升學率為标準的教育資源分配準則使所謂的“名校”與普通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出現嚴重不均已經是一個不辨的事實,這嚴重影響教育的公平性。您認為我們該如何做好教育資源的分配工作呢?彭富春支招:逐步取消各種名義的特權。

國家這些年來一直在搞大學擴招。我想問擴招後,教育資源以什麼保證?結合我國當下的社會的實際情況,我國真的需要如此多大學生嗎?彭先生,請問您如何看待大學擴招?彭富春說:少辦大學,多辦技校。

網友問教授您關于“華師一附中高三(1)全班主動放棄國内高考去留學”的事情您怎麼看待?彭富春直言不諱:國内教育的失敗。

網友請問公民的教育應該從什麼做起?先立榜樣還是強制教育或者其他。彭富春答:知道個人的權力和義務。

網友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對外來文化的吸納有何看法?彭富春:繼承傳統,借鑒外來,但關鍵是創新!

網友:彭老師您好,能否立法,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園急功近利,過早介入英語教學,從而傷害兒童漢語發展的問題。對于中國學生,花費近二十年時間來學習一門幾乎用不到的語言,而讀不出自己的古文。對他們來說,英語和古漢語到底哪個更重要?彭富春介紹:西方一些國家立法禁止學前教育,這可以借鑒。

在國學教育上,盲目熱衷與适當教育的界限在哪兒?彭富春提示:冷靜、理性、分辯。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強大而且豐富多彩的,要實現文化強國隻需要把舊有的丢掉的再找回來即可,包括恢複繁體字。你對此怎麼看?彭富春答複:不對。關鍵是繼承、吸納,創造新的中國文化。

對于國學教育是否應該納入幼兒啟蒙教育?應該教什麼?彭富春表示:我不贊成任何内容的學前教育,還兒童遊戲的天性!

彭富春認為,實施文化強國可能改變中國出國留學生年齡趨小現象,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究竟應該走中西結合的路。

網友問文化的意義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價值體系,教育的意義是普及這種價值體系,而我們當前有沒有一個能被公衆普遍接受的适合我們的價值體系呢?彭富春答:可能是多元的。

到底各位學者研究出來了沒有?什麼是公民教育呢?天天講,可是好像并沒有想象中的效果。彭富春回複:公民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權力和義務的教育,也就是社會的遊戲規則的教育。

網友:您認為中國教育是不是該改?前看一個日本小學生寫的信,很感人,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虛僞的描述,一切那麼真實。我想中國的小朋友寫不出,因為都是标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彭富春:中國教育必須改革,做到技能培養和人性塑造的統一。

彭富春對于目前國民“信仰”缺失或者說危機,你怎麼看公民教育這一問題回複:公民教育就是要解決公民的法律、道德和信念等問題。

有人我覺得我國教育體制不夠健全,隻有讓教育投入占到财政支出的很大比例,我們的教育才會有希望。現在落後地區的教育狀況令人堪憂。不知道彭教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彭富春說:很對。一些國家教育經費僅次于國防。

廣播在國學普及提高方面可以做些什麼?彭富春:首先公民教育,其次國學教育。

究竟中華文化是什麼?彭富春:一般認為其核心部分就是儒道禅。

何為國學?彭富春:這個有争議。可能叫中國傳統文化為好。

文化的意義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價值體系,教育的意義是普及這種價值體系,而我們當前有沒有一個能被公衆普遍接受的适合我們的價值體系呢?彭富春:現在有多元化的傾向。

公民教育和文化強國這兩個概念感覺太大了。能具體談一下您認為應該如何實現這兩個目标麼?彭富春:公民教育是在現代社會中關于遊戲規則的教育,它教人處理與政府、社會、他人的關系。其内容包括了公民法律、道德和文化等。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就是要完善不同層次的公民課。文化強國關鍵在于有強國文化。隻有強國文化才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才能強國。

網友:個人認為,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信譽缺失,始作俑者是政府的相關不作為、貪污腐敗造成的,這是源頭。如果您贊成我的觀點,那麼怎麼樣才能從源頭上正本清源,以期取得示範帶頭作用,從而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彭富春:改變政府和人民的觀念,建立法制國家。限制公權力,保障私權利。

公民教育、文化強國,個人如何從小處入手?彭富春:學習,思考,實踐。

大家現在都被各種各樣的即時信息包圍着,根本靜不下來接觸國學,如何解決傳統國學離青少年越來越遠的問題。彭富春:不必憂慮。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也要與時俱進。

國學能提高國民的素質嗎?彭富春:在公民教育的基礎上,可以;否則,會倒退。

我們國家能稱之為文化強國嗎?中國的教育人人都知道有問題,可是怎樣改革呢?彭富春:還不是。教育改革從政府的理念和制度入手。

在封建社會,獨尊儒學,也能成就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到了近代,甚至出現了“五四”這樣的文化繁榮期。請問,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為什麼如此孱弱?彭富春:文化沒有創造性。大多是低俗的、腐朽的、堕落的。

您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孩子從多大開始可以接觸國學經典呢?彭富春:與現代公民社會相适應。中學以後。

我國公民的教育應從哪些方面着手呢?彭富春:從學校教育開始。

“公民”一詞在中國的語境下應該怎樣解讀?先明白“公民”才能談“公民教育”吧?彭富春:根本是權利和義務。一個知道并實施自己權利和義務的人。

國學教育是否一定就從傳統中來?如果不?往哪裡去?彭富春:現在一般講的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代中國文化要繼承、借鑒和創新。

你覺得公民如今教育程度如何?公民教育的長遠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什麼以及如何定位這一目标?另外,公民教育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得以實現?彭富春:現在很差。目标是與西方看齊。具體依靠學校教育。當然也需要整個社會的改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