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孔子基金會《儒風大家》雜志社采訪彭富春教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5-10
(記者簡稱“記”,彭富春簡稱“彭”)
1、記:您堅決反對中小學生讀經誦經,但在許多人看來,這些的确是文化普及的一種不錯方式。您認為,向青少年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何種方式為最優選擇?
彭:首先我必須強調,我雖然是一個留德哲學博士,并長期研究西方思想,但我主張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發揚和創新。我甚至認為我自己要把此作為自己的當然使命。我在德國留學期間,曾給德國人開設過兩門課,一門是現代漢語,另一門是老子的《道德經》。現在我主要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已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論中國的智慧》,并正在寫作一本關于老子《道德經》的書。同時,我也很崇尚古人的生活方式,如道家的呼吸吐納等。此外,我在全國人大也呼籲過強化文言文的教學和開設書法課程等。
我在今年之所以反對兒童讀經和誦經等,是因為基于如下的考慮。一、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禅等多元的統一,并非隻是儒家文化;二、儒家思想的經典文本是四書五經,并非《三字經》和《弟子規》等蒙學讀物。《三字經》和《弟子規》根本不是國學或者是儒學的經典。三、即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也不能死記硬背,而要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教學方式。
至于說到《三字經》和《弟子規》等,我認為其意義隻是在于告訴我們古人是如何在他們的時代裡教育其後人的,而作為當代青少年的教材完全是不适宜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反民主,二是反科學。如《三字經》的主體是講自然和文史知識。但它的基本框架是三綱之類的等級觀念,是反民主的。它的知識也是片面的和抽象的。其中關于人性,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和性非善非惡論等。但《三字經》隻講性善論。至于其他的天文地理和文史常識,現代學術有比《三字經》更好的表達。又如《弟子規》問題更多。它主張孝道等道德規範。其實,孝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也是人類一切民族的美德。沒有任何一個文明是反孝道的。《弟子規》的毛病不在于宣傳孝道,而在于假孝道之名宣傳奴才文化。同時,它的很多知識是和我們的時代脫節的和背離的。我曾經援引《弟子規》中的“親有疾,藥先嘗”來批評其反科學和反民主。事實上,問題不在于嘗什麼,而在于我們的時代裡無湯藥可嘗。現在是有病看醫生,吃藥遵醫囑。目前還講“親有疾,藥先嘗”就違反了醫學事實和常識。同時,大人吃藥怕燙,難道小孩嘗藥不怕燙?這顯然是尊老有餘,愛幼不足。我甚至可以逐字逐句地對這些蒙學讀物進行分析,但我覺得有點浪費時間。
因此,現在弘揚傳統文化必須有新的思路。就青少年教育而言,最主要的是要有與時俱進的教材。教材的内容的準則應該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且要豐富多樣。同時,形式上要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生動活潑。此外,還可以制作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動漫作品。
2、記:您提出的“理性愛國”,受到社會的普遍肯定。但自古及今觀之,那些脍炙人口的愛國事迹、愛國人物,仿佛都與政治激情關系密切。在中國人看來,隻有轟轟烈烈、激情澎湃,方可顯出愛國的深刻與純粹。對于這種現象,您怎麼看?可否為我們深度解讀“理性愛國”的時代意義?
彭:愛國是人類普遍的神聖情感。沒有哪個國家的公民不是熱愛自己的國家的。我們中國人熱愛自己的祖國,其它國家的人也熱愛自己的祖國。但愛國對于中國有特别的意義。一方面,中國漫長的曆史發生了很多抵禦外族侵略的事件,因此,愛國就顯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奮發圖強,追求振興和複興,于是,愛國主義就成為了一面偉大的旗幟。
愛國當然表現為一種強烈的政治感情。當祖國強大和勝利的時候,人們會感到光榮和自豪;當祖國衰弱和失敗的時候,人們自然會覺得痛苦和悲傷。這都會導緻人們的某種激情行為。特别是在後一種的情況下,人們都願犧牲自己的生命。
我們的祖國正走在複興的康莊大道上。在這樣的時代裡,愛國主義是激勵所有國人的偉大精神動力之一。但我主張理性愛國。這主要是針對情緒愛國。情緒愛國是非理性的。懷有情緒愛國的人容易被一些負面的事情所激怒,并會采取一些非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而這種愛國最後可能變成害國。
理性愛國首先表現為思想方面。這就是說,人們要正确認識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要正确認識整個世界。就我們國家而言,我們隻是大國,還不是強國。而世界的格局依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愛國主義最根本的就是建設自己的國家。隻有當自己的國家真正強大了,我們才能參與世界遊戲規則的建立,并維護這個遊戲規則。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為一些無關國家利益的事情去抗争。同時,我們也要警惕一些人的陰謀,他們制造某種事端來激發人們的愛國情緒并導緻國家内部的矛盾和國際之間的沖突,最終他們自己漁利。
理性愛國其次表現為行為方面。愛國行為往往會形成為公共事件,如遊行、集會,甚至還有某種統一的活動等等。當人們反抗某一外國的時候,會焚燒該國的國旗和領袖的畫像,還會襲擊其大使館和抵制其産品等。這些行為隻是洩憤,如同一種巫術中的詛咒行為。它并無任何實際的意義。真正的愛國者是國家的建設者和保衛者。這就是說,每個公民關鍵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此基礎上,人們在采用合法的、和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
3、記:今天,文化建設作為國家軟實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文化産業方興未艾。對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産業的發展,您認為當堅持怎樣的方向、秉持怎樣的思路?
彭:政府和社會認識到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這一方面是源于對于歐美世界的理解。他們不僅有經濟等很好的硬實力,而且有文化等很好的軟實力。另一方面源于對于中國當代現實的意識。我們的經濟高速發展了,但我們的文化發展相對滞後。
其實,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而且更是立國和建國的根本。任何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都依賴于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如中國曆史上的漢唐盛世都是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在中國的不同朝代裡,儒道佛都分别成為了其時代的精神支柱。同樣,西方傳統的基督教和近代的人權思想成為了其國家的根本。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傳統的基督教精神和近代的人權思想,會有如此發達的現代的歐美國家。
文化的發展一方面靠政府,另一方面靠市場。政府主導了文化事業,市場推動了文化産業。我認為,對于社會結構轉型的中國,這兩個方面都是需要的。當然,中國目前尤其要推動文化産業的建設。它具有經濟、社會和精神等的綜合意義。
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産業,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的主體肯定是中國的,而不是西方的;是現代的,而不是複古的。一個保持了中國同一性同時又具有現代性的文化,是我期待的當代中國文化。
其一,中國性。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必須從傳統文化吸取資源。人們可以發現,目前除了儒學的複興之外,佛教和道教也不斷興盛。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區分傳統中活的東西和死的東西,并激活其中那些在當代社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其二,現代性。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關鍵不僅是繼承,而且是創新。這要求它與時俱進。在内容上要考慮當代中國人的存在境遇,在形式上也要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
4、記:從您的言行,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理性而深刻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您認為,今天中國的知識分子,最需要的是怎樣的品德?我在拜訪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的時候,他認為,知識分子的最大道德是獨立思考,您贊同這個說法嗎?
彭:一個知識分子當然是一個有知識的人。知識就是知道,也就是知道事物的真理。但是我們還要思考:這裡的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其實,知識分子的知識并非隻是某種專業技術的知識,而是關于人和世界一般命運的知識。因此,知識分子并非某種專業技術人才,而是關注人和世界命運的人。這種人當然會思考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任何一個重大的社會事件,隻要它和人和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
基于上述的規定,一個所謂的知識分子在根本上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他懂得區分真與假、是與非、對與錯。特别是在真假混雜和真假難辯的時候,知識分子要勇敢地揭穿謊言,講出真話,選擇走在真理的道路上。
一個知識分子不僅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而且也是一個熱愛人類的人。他本身屬于人類,并和他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之中。他所追求的真理不隻是個人的真理,而也是人類的真理。他把這種真理奉獻給人類,饋贈給人類。這就是一種無上的人類之愛。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崇尚智慧與愛。如儒家的聖人就是一個智者和仁者,道家的聖人也是大智和大仁,佛家的菩薩都是悲智雙運。
對于真理的追求和對于人類的熱愛一直是激勵我生命的根本動力。
當然,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除了繼承發揚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德之外,還要擁有時代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要有全球視野,二是要有批判意識。
第一,全球視野。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中國當代的知識分子一方面自然承接了中國思想的傳統,另一方面也必然面對西方思想的撞擊。在這種情況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要走在中西思想的邊界上。因此,人們不要拘泥于中西一隅,而攻擊對方。事實上,中西思想雖然是不同的,但也是可以融合互補的。正如人們既可以喝中國的茅台,也可以喝法國的紅酒。在中西思想之間,人們懷有的非此即彼的态度是簡單而愚蠢的。因此,我既反對極端的西化派,也反對極端的複古派。
第二,批判意識。現在的中國是轉型的中國,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如此等等。中西交彙,古今相遇,一片多元格局。在這個變革的時代裡,新舊思想并存。可以說,當前中國的社會意識既有前現代的,也有現代的,還有後現代的。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的使命就是批判。所謂批判不是否定性地批評,而是實事求是地指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劃分事物的邊界。由此,讓人們辨明是非,不誤入歧途,而行走在正道。
人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是建立在上述基礎之上的。所謂獨立即不媚俗,不盲從。但獨立何以可能?這在于知識分子居于真理之中。同時,一個獨立的人為何能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這在于知識分子把真理告訴了他人。在這樣的意義上,知識分子的獨行特立剛好就是對于真理和愛的追求。
5、記:您認為,新的中國智慧的核心是“天人共生”。那麼我們古代的“中國智慧”,當以何為最寶貴、最有益的理念?為什麼?
彭:說到中國古代的智慧,它就是人們所說的天人合一。這其實并非什麼新見,而是舊說。但是它依然值得人們深入細緻的思考。
所謂的天是多種語義的集合體。它既指天地和天然,也指天道。人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特别的存在者,它具有心靈。所謂天人合一既指一種現實,也指一種理想。它意味着人類與自然統一、個體和社會統一,身心和天地統一。這貫穿于中國人的存在、思想和語言等方方面面。
為了更好地說明天人合一,我們有必要将它與西方的人神合一進行比較。神在西方的曆史上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意義。古希臘是諸神,中世紀是上帝耶稣,近代是人内在的神性。而人被理解為理性的動物。人神合一就是要人傾聽、接受和服從神的指引。
由此可以,中國沒有神的世界,隻有人天共在的世界。西方卻有兩個世界,一個是人的世界,另一個是神的世界。尤其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加劇了人與神的分離。上帝是上帝,世界是世界。他們之間存在一條鴻溝。
中國天人合一的智慧建基于一個世界。因此,它非常注重現實人生和生命。如儒家教化的是世俗人倫,道家追求的是自然人生,禅宗指引的是當下生活。
但中國古代的智慧有其局限。這最典型地表現為“天地君親師”的等級序列之中。天地是最高的,它們是天道的顯現。人們要認識和服從它。君是國家之王,親是家族之主。它們是天道在國與家中的代表。人們要忠君孝親。師是傳道之人。人要聽從師說。在這種天人合一的框架内,自然高于人類,社會高于個體,天理高于人欲。毫不奇怪,和西方相比,在中國曆史上,現代技術無法産生,個體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而自由心靈的成長也受到壓抑。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不是自然的時代,而是技術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中國傳統智慧必須轉型。因此,我提出“新的中國的智慧”。它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天人共生。天人共生強調天與人共同存在,共同生存。他們仿佛是自由遊戲的朋友。在這樣的智慧中,人類與自然、個體與社會、身體與心靈都會得到自由成長。
6、記:在邁向全面現代化的時代,在您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到底可以提供哪些最為時代所需的精神資源?
彭:在全球化的曆史進程中,中西文化正在相遇、撞擊,也在相互影響和融合。隻要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化能夠傳承并且創新的話,那麼它無疑能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活的精神資源,并能對于人類未來的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其中,儒家的仁愛對于克服現代社會的碎片化是有幫助的。曆史上人們長期主張鬥争哲學,現在的社會又彌漫着怨恨情緒,加上個體的生活越來越原子化,這使世界越來越缺少愛。西方的基督教也講博愛,但它是一個以上帝存在作為依據的愛。與此不同,儒家的仁愛是一個沒有上帝作為根據的愛,是人間之愛。仁愛是儒家學說的珍寶。它基于人的血親之愛,但又超出血親之愛,而達乎世界和天地。因此,仁者無敵,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仁愛學說的弘揚将會促進當代公平正義社會的建設。
道家的自然對于克服技術所導緻的現代世界的危機是有啟示的。現代技術給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帶來了許多危害。它解構了自然,甚至殺死了自然。這形成了生态失衡、環境破壞。同時,它也重新構造了人的身體和意識。技術成為了新的上帝、新的天道。人們生活在一個徹底被技術化的世界裡并不是感到被解放,而是感到被控制。這就要求人們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道家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有利于平衡技術與自然的關系。既不是人服從自然,也不是人征服自然。人與自然成為朋友。由此而來,技術也要成為一種維護生态的技術。
禅宗的覺悟對于現代的心理疾病可以提供有效治療。市場經濟的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人們隻是在從事商品的生産和消費。不僅物成為了商品,而且人也成為了商品。人為物所累。人的心靈不是空虛,就是焦慮。現代人越來越容易産生心理疾病,憂郁或者狂躁。這種疾病當然需要生理和心理的治療,但禅宗無疑能給予心靈安慰。禅宗認為人的本性是光明的,隻是為外緣所遮,而心生黑暗。一旦點亮心裡明燈,人就可以再見光明。這種光明照亮的發生如同閃電一樣,瞬間就可實現。通過禅宗的頓悟,人就能過一種覺悟而自在的人生。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在現代西方正不斷産生影響。如海德格爾、雅思貝斯和布伯等人對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都分别表現了濃厚的興趣。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今世界的文化是多元并存的。中國文化隻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部分,儒家文化也隻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一種唯一的、最好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7、記:中國的智慧,即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您認為三家智慧的最大區别在哪裡?有無高下之别?
彭:的确如此,中國的智慧的主幹是儒、道、禅三家的智慧。對于這三家智慧的區分,人們早有探讨。一般認為,儒家是家國同構,道家是身國同構,禅宗是心國同構。
所謂同構,是指兩者之間雖然具有不同的質料,但具有相同的結構。國既可以指國家,也可以指世界。儒家是家國同構。這是說家族和國家具有相同結構。這同時也意味着家族是理解國家的關鍵。道家是身國同構。這是說身體和國家具有相同的結構。這同時也意味着身體是通向國家的通道。禅宗是心國同構。這是說心靈和國家具有相同的結構。這同時也意味着心靈是把握國家的鑰匙。
家族、身體和心靈是世界的三個方面:社會、自然和精神。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生活世界的整體。應該說,儒、道、禅三家中的每一家都探讨了社會、自然和精神三個方面,隻不過他們又以自己的方式突顯了其中的某一主題。
儒、道、禅三家雖然是不同的,但并無高下區分。既然一個世界包括了社會、自然和精神三個方面,既然一個人也同時具有社會性、自然性和精神性,那麼,他也可以三家合一。這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同時成為儒家、道家和禅者。
但對于不同的群體,對于不同的時期,三家的意義會不一樣。
8、記:您關于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言論,在這社會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議,甚至非議。對于那些非學術争鳴性的不同聲音,您又當作何回應?
彭:我注意到我的言論受到了許多人的攻擊、毀謗、貶損和詛咒。他們在網上開罵,如在百度貼吧,還如在騰訊的讨論區。我還收到過匿名的威脅恐吓信。當然,也有許多網友是支持我的。我目前在新浪微博的粉絲是四萬多。
我的态度如下:
一、對于那些謾罵,我一概不回應。如果我也去對罵的話,那麼我不僅不是一個知識分子,而且也不是一個人。這些謾罵者的言論其實剛好從反面證明了我批評“僞國學”言論的正确性。一個主張儒學道德的人卻如同潑婦罵街,這表明了其僞道德和無道德。孔子區分了君子儒和小人儒。此真小人儒也!他們的謾罵不過是小人儒的起哄的鬧劇。
二、對于那些非議,我也一概不争辯。思想的争辯需要真正的對手。那些批評我的人既不懂我的觀點,也不懂國學經典,甚至也不懂《三字經》和《弟子規》。他們沒有思想的能力,缺少對于事情本身的洞見。《三字經》和《弟子規》不過是他們可憐靈魂的一根救命稻草,或者是他們騙取錢财的一有效道具。
我通過自己的論著正面表達自己。
9、記:在今天,人們在享受到科技進步、經濟崛起帶來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也陷入了越來越多的迷茫和困惑之中。“選擇很多,所以迷惑。”在價值觀多元化、審美取向多樣化的泛物質時代中,我們到底該如何建構一片真正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
彭:在多元化的時代裡,構建自己的心靈家園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對于心靈家園做不同層面的解讀。
第一、法律。法律是普世的遊戲規則。一個現代人就是一個公民,就是一個守法者。一個公民是知道并實現自己權利和義務的人。所謂權利,就是人能夠作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所謂義務,就是人必須做什麼和不必須做什麼。守法是一個公民的最基本的規範。一個不遵守法律的人,還有什麼道德和信念可談?還有什麼心靈家園可說?
第二、道德。這一方面表現為外在的倫理、習慣和風俗,另一方面表現為内在的良心和良知。道德是需要培養和熏陶的。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的美德是值得繼承發揚的,世界其他民族的美德都也是值得借鑒和吸納的。
第三、信念。這是人最内在的精神支柱。信念是人對于真理的堅守。這些真理在中國就是儒、道、禅的智慧,在西方就是基督教等的智慧。當堅守真理的時候,無論世界境遇如何,無論天下有多少路途,人都始終如一行地走在真理的光明大道上。人不僅自己走在真理之路上,而且也與他人一起走在真理之路上。故此真理之路也是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