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麻天祥教授似曾相識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5-10
麻天祥學術站 2010-6-21
近日武漢這個地方更多地出現在了我的視野之内,朋友去武漢工作,中心來了位武大的訪問學者。過去雖然我的教書先生中有武漢的老師,也知道武漢的一些教授,曾經途徑武漢一次,但沒有像現在這麼關注過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人。相比之下,北京我自然熟悉的多。
武漢是中國哲學界的一個重鎮,判斷的依據自然是有一些哲學界名師在武漢,或者出自武漢。
由于黃教授的推薦,看到了武大教授麻天祥的兩部書,随筆二集,《指日》、《攬月》(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讀起來有種很熟悉的感覺。我想一方面和我最近大半年來讀中文書少的緣故有關,因此,讀起來中國學者寫的中文書,自然是非常熟悉,另一方面,他的一些經曆和看法和我有相同之處。
比如,他認為禅宗有老莊這個思想來源,雖然我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我接受這種觀點,至少不會反對,我認為禅宗和老莊思想至少有一種親緣上的接近。據說,這是他的一大學術觀點和貢獻,在國内學界具有一定的争議性。從佛學界出發,反對這種禅宗思想老莊來源說,也是可以理解的。折中的态度,估計就是佛學中國化的産物,不過這也擺脫不了老莊的影響,畢竟,一種外來的思想要想在一個新的文化中紮根,離不開與本土思想的融合。至于禅宗的思想主要來源是老莊還是佛教,這的确不好說明白。
麻教授到過很多地方,從河南到西安,從海口到長沙,後來在BEAT365唯一官网教書,此外,還來過美國的華盛頓,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做訪問學者,在馬裡蘭大學進行交流,還到過加拿大(如果我不拒絕的話,肯定也會去加拿大學習一段時間,不知這個決定以後是否會後悔),還在港澳台等地做過活動,我去的地方雖然不如他的多,但重疊的地方的确有幾個,算是地域上有緣分,雖然時間上相差了至少十年以上,他的年齡大我三十多歲,一倍多些,老前輩。我似乎是個安土重遷,也挺戀家懷舊的人,不過,似乎一種力量一直在推動我進行着地域的轉變,我想,最好還是從命的好,拒絕了,也許就改變了冥冥之中的安排。
讀他在哲學上的心路曆程,對終極意義的求索,也很同感,相信也是很多在哲學這條道路上求索的人的共同的感受,都想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抓住生命的立足點,應該說,都在這條路上走,卻很難抓的住。
他在美國的生活描述,我也有很多的共同感受和看法,他去的地方,參加的活動,有些我也去過,也參加過,十年前他在美國和十年後我在美國,居然有那麼多的雷同之處,呵呵,人啊人。
要說差别,麻先生出身醫學,轉做哲學時,應該說主要在佛教,尤其是禅宗方面很有造詣,我從英語轉向哲學時,應該說中國哲學中的儒家對我的影響較深。
他是個筆耕不辍,很能寫作的高産學者,這一點我就不如他,我願意探索,卻懶于提筆,這點應該向他學習。
他來美國時應該已經是教授了,而且很活躍,我相對而言,還是安靜的多,呵呵。
雖未謀面,似曾相識。時空也有很大的差别,但人生上似乎有那麼一些重合之處。奇妙奇妙啊。(yanweixin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