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趙林:當前大衆閱讀的四個流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7-30
現在,國内圖書市場很活躍,暢銷書也很多,什麼經管類、勵志類、曆史類、傳記類,等等,不一而足,鋪天蓋地。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這種圖書暢銷的背後也反映了目前大衆在閱讀方面出現的一些流弊。
過分沉溺于感性化的知識獲取方式
近年來,由于受市場經濟的“短、平、快”的消費模式的影響,一種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談論學術的時尚頗為流行。這種“故事學術”的新時尚,與中國影視界盛行已久的“戲說曆史”的風氣“相映成趣”,成為當代很多年輕人了解曆史文化的兩個最便捷的途徑。正如同麥當勞、好萊塢文化的沖擊波一樣,這種舒适而平面化的對曆史文化的理解方式極大地迎合了沉溺于當下感官刺激之中的年輕追星族,使他們以一種純粹感性化的方式理解曆史文化,從而逐漸喪失了理性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識。長期沉溺于這種感性化的閱讀方式中,就會導緻理性思維能力的退化,其情形就如同一個人長期喝奶粉就會使牙齒的咀嚼功能退化一樣。當今中國的年輕人,有幾個人願意花時間去仔細閱讀《論語》、《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的原著?但他們卻對在電視上“學術明星”們品玩這些經典作品的節目趨之若鹜。人類經曆了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才逐漸發展出理性思維能力,然而目前的這種感性化、平面性、視覺效應化的閱讀方式正在快速地消解着人的理性思維能力,把人們引上了一條理性思維能力退化的道路。
“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過分流連于細枝末節,缺乏宏觀視野
在我們今天讀書界,有一種傾向,就是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不足,人們對于離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強的獵奇心理,對于雄渾壯麗的大曆史卻缺乏興趣。現代的社會分工、學科分工非常細密,這客觀上造就了一些“有技術無文化”、“有知識無智慧”的人,他們缺乏人文情懷、哲學睿智和曆史視野,閱讀目光往往隻投注在一些細微瑣碎、矯揉虛飾的故事情節上。對于這種精神疲軟狀況,一些出版部門受利益的驅使一味地迎合趨附,過分側重于對曆史人物的轶聞趣談、風流韻事、陰謀權術、浪漫傳奇的渲染,在戲說曆史方面大做文章,以滿足讀者的獵奇窺秘心理。相比之下,那種從宏觀視野上來展現人類文明曆史發展演進的波瀾壯闊場景的書籍卻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在當今很多青年人的心目中,曆史似乎就是風流倜傥的唐明皇與天生麗質的楊貴妃的枕邊細語,就是“待業青年”韓信與“市井無賴”劉邦的勾心鬥角。在閱讀視野上,讀慣了婉約派“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纏綿悱恻,就很難再欣賞豪放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恢弘氣慨,吃慣了宮闱秘史的“味精”,對于任何曆史盛宴都會沒有了胃口!在中國欲圖強盛的發展時代,如果年輕人不能通過閱讀而培養一種宏觀的曆史大視野,就很難形成一種深沉的民族責任感和現代性意識。
過分沉迷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品玩之中
現在,在書界有一種複古的閱讀熱潮,這種熱潮不僅造成了很多青年人對西方文化和現代化曆程的無知,而且也使他們喪失了用現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對中國文化傳統進行批判的能力。應當看到,傳統文化回歸的熱潮,對于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強調回歸傳統,卻忘記了在“返本”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開新”,忘記了發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的前提是進行深刻而全面的自我批判,那麼,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熱潮就會導緻文化複古主義的陰魂再現。
如今,各種溢美明君賢臣、粉飾太平盛世的東西,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影視劇和書籍充斥于眼簾。這種矯枉過正的傳統文化回歸熱潮使得很多國人忘記了我們正處在一種後發現代化的緊迫狀态中,洋洋自得地陶醉于一種“昔日的光榮”的夜郎自大心理中。這種美其名曰“弘揚傳統文化”,實際上卻是淺層次的複古戀舊心态,它不僅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毫無幫助,而且還會強化我們這個民族根深蒂固的曆史惰性。
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人當然需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但我們更需要對自己的文化傳統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我們要放眼世界,看看西方社會是如何從積弱不振的落後狀态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化盛況的,從而反觀我們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不能這樣,而隻是一味地沉迷于天朝大國的曆史舊夢,我們将會再一次錯失曆史發展的良機。15世紀是世界曆史的重要分水嶺,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誰具有了全球性視野,誰就将是未來世界的強者。明宣宗時代中國人的文化自戀情結在400年後導緻了我們在鴉片戰争之後長時間的落後挨打,如果今天我們再不接受曆史的教訓,仍陶醉在“先前闊”的良好自我感覺中,津津樂道于某某王朝或某某大帝的豐功偉績,閉目無視世界發展的曆史進程,我們将會遭受到更加慘重的曆史懲罰。
功利主義的閱讀取向
今天的很多中國年輕人對待知識,往往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态度,有用的才學,學了就要用;對于那些沒有明顯用途或者當下用途的知識,往往棄若敝屣。正是由于受這種功利主義的求知閱讀取向的影響,現在圖書市場上那些教人如何發财、教人如何成功、教人如何做事的書籍汗牛充棟、備受熱捧,而那些提升睿智、淨化情操的所謂“無用之書”卻遭到冷落。每一個人都熱衷于“活學活用、立竿見影”的成功之道,都想通過閱讀MBA、EMBA、操盤手之類的書籍而一夜之間成為比爾・蓋茨、成為巴菲特。在中國任何一個機場的候機大廳裡,閉路電視裡都在反複播出餘世維教你如何經營生意之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講座。經濟管理、行政管理、人際關系之類的書籍鋪天蓋地,哲學、美學之類的書籍卻少人問津,似乎隻有神經有問題的人才會去讀這些沒有用的書籍。這樣一種功利主義的求知、閱讀價值取向正在誤導着中國年輕一代的閱讀興趣,使人們專注于人的功利需求,僅僅把人當作一個單純的經濟人,卻忽略了人的深層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
總之,以上國人在閱讀方面所陷入的誤區,與一些人頭腦中的唯經濟主義不無關系。糾正當前國人的閱讀誤區,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提升人的理性睿智,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和加強人的文化素質;從大的方面說,則可以改造我們的國民性,重鑄我們的民族魂和時代精神,優化我們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稿件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