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陶德麟:“我在浩瀚大海乘桴而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9-11
人物名片:陶德麟,1931年生,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我省首屆荊楚社科名家之一。1953年畢業于武大經濟系,留校任教。1978年積極投身反對“兩個凡是”的理論鬥争,參與真理标準大讨論,發表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論文。曾任武大校長,是該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博士點和國家重點學科的創建人,被同行專家評價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最前沿的、最有影響的前輩學人之一”。
從BEAT365唯一官网畢業後,為李達老校長當了13年學術助手;24歲時發表文章,大膽批評蘇聯尤金院士和羅森塔爾院士編著的權威著作《簡明哲學詞典》;1978年出席全國真理标準問題讨論會,以高度的理論勇氣在大會發言中旗幟鮮明地批駁“兩個凡是”……
陶德麟教授58年的哲學人生,可謂波瀾壯闊。他卻笑言:“我走上哲學之路,并不是自我設計的結果。”
陶德麟沒有上過小學,12歲以前在家裡讀書,老師就是他的父母和父親的朋友。上中學時,他對文學和自然科學課程興趣很濃,希望将來做文學家或科學家。1949年,他考上了清華大學外文系和武大經濟系,進武大讀書,在大學期間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産生了興趣。
1953年2月,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李達來到武大任校長,親自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讀四年級的陶德麟負責整理講課記錄。李達第一次同他談話,就以父輩的深情長談了自己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奮鬥的經曆,談到許多為人治學的道理,希望他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久,陶德麟畢業留校,成為李達校長的學術助手和學生。從此,哲學成了他的終身職業。
“我開始走進哲學領域時非常幼稚,對這個浩瀚的海洋懵然不知深淺。”陶德麟教授回憶,當年在李達老校長的指導下,他努力彌補知識缺陷,有較快長進。
1956年,年僅24歲的陶德麟在《哲學研究》上發表《關于“矛盾同一性”的一點意見》一文,對蘇聯尤金院士和羅森塔爾院士編著的權威著作《簡明哲學詞典》提出批評,引起國内外重視。次年,毛澤東肯定了這一批評。該詞典再版時,便據此作了修改。1982年《中國哲學年鑒》将此事列入建國以來哲學大事記。
1961年,毛澤東托李達主編哲學教科書《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李達指定陶德麟為主要執筆人。上冊《唯物辯證法》完成了送審稿,卻因文革未能出版。直至李達去世12年後,1978年陶德麟受人民出版社委托修訂出版此書,書名《唯物辯證法大綱》,成為文革後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
文革期間,陶德麟被送到農村勞動改造。10年中,他一直在思考,痛心地感到此時祖國正處在誤入歧途的險境。但他始終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春風終于吹散了陰霾,文革結束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陶德麟積極參與“真理标準問題大讨論”,撰寫了《關于真理标準的幾個問題》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他在全國十幾個省市做了30多場報告,從理論上闡發真理标準問題上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準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也因此被哲學界稱為在理論上“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的領路人”之一。
即使30多年後回想起來,陶德麟教授仍不禁感歎這是他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經曆。
此後,陶德麟教授緻力于聯系當代實際探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理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雖然被同行專家評價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最前沿的、最有影響的前輩學人之一”,他卻謙虛地說:“我深感自己是一個平庸的探索者,在浩瀚無際波濤洶湧的哲學大海裡乘桴而行,無異以蠡測海,所見之微自不待言。而今垂垂老矣,還常常自覺如童稚之無知。”
80歲的陶老至今活躍在學術前沿,主持重點項目,指導博士生,主持學習讨論會。這個月,他正集中精力攻關教育部重大招标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他強調,哲學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智慧,是高聳雲霄而又普照現實的陽光,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要中國化、時代化和大衆化。
談到這個問題,陶老呼籲治學要有優良的學風和文風。他風趣地說:“中國人寫文章還是應該說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話。恕我直言,現在有的文章很像用漢字寫的洋文。有些同志走入了寫文章的誤區,艱深晦澀不是學問,佶屈聱牙不是深刻,這個毛病應該改改。把深刻的道理表述得準确曉暢,才是本領。”“古人說‘不知老之将至’,我是明知‘老之已至’,但有生之年不敢懈怠。跟着大軍,敲敲邊鼓吧。”陶德麟教授笑稱自己隻是“過渡性人物”,未來寄希望于年輕人。他同時寄語後學:盡管任何哲學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為萬世開太平”,但哲學家不可無此情懷。愛智求真與憂國憂民的統一,才是哲學家應有的境界。
(稿件來源:《湖北日報》2011年8月25日)